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22日,在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天虽然下着中雨,丝毫不影响74岁的焦云修和老伴在家“上班”赚钱。
焦云修老家在月华镇天星村2组,一直住在半山腰土坯房里,出门全是泥巴路。当地政府将他家纳入了易地搬迁扶贫对象,去年8月入住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如今,焦云修被安置在离新家不过300米远的四川东柳醪糟公司做清洁工,每个月有500块钱的工资;老伴每天在家利用闲时给村子里“金少爷”鞋业加工部穿鞋带,省力省事一天还可以收入20元左右;加上俩人都有低保、老农保、粮食直补和土地流转费,一年收入就有一万多块,比在山上居住时好多了。
月华焦云修夫妇在家“上班”赚钱
挪穷窝住新居“易”幸福好生活
像焦云修家一样,在月华镇九银村新村聚居点,全镇就有139户423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搬到这里。记者在聚居点看到,一栋栋极具川东特色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微菜园”里小葱、白菜青翠欲滴,这里还有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新颖别致的幼儿园,健身广场、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
从“山沟沟”到“街场口”,既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大竹县在2016年完成易地搬迁1270户4002人基础上,2017年底前累计完成44个搬迁聚居点建设任务,3154户9524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在2017年9月17日全国易在扶贫搬迁现场会中受到好评,得到中央领导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成为创新“试验田”。2018年,大竹县计划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7户6198人。
那么,大竹县是如何在实践中蹚出一条成功的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子?
改革创新的起因和动力源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竹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精神和创新举措有效解决晚服在扶贫“搬得出、难致富”和对外招商“引得进、留不住”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新建住房需要资金,钱从何处来?”“搬出去了处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靠什么生活?”……事实上,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然而,在实际的扶贫搬迁过程中却阻力重重,有的地方,政府费了力,个别群众却不买账,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这都源于一些群众起初对搬迁新政策的种种顾虑。
“给群众解释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问题,算好住新房需要付的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才能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大竹县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贫困户花“小钱”住上新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省政府筹集的地方债务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长期低息贷款、群众自筹资金等五部分构成。其中,群众自筹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户,对于特别困难的可不自筹。
“我们是第一批搬进来的,搬家之前,房屋已经装修好了,水电气也不用操心,还送了电视机,这都是党和政府的功劳啊!”从川心村搬过来的郭金乾过去因为太穷打了半辈子光棍,如今不但住上了新房,还在年初娶上了新娘,没想到年近半百还能脱“光”。
人和乡天宝村新村聚居点
稳定脱贫帮助贫困群众铺“钱”途
“每个人交2500块钱,就可以住上新房子。”有不少贫困群众在惊叹好政策的同时,却迟迟不肯行动,大竹县周家镇新胜村3组63岁的甯毫乾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我们老两口可以种田地,喂些鸡鸭,一年下来,虽然挣不到几个钱,但基本上没有开支。搬到街上怎么办?”
大竹县周家镇新胜村3组63岁的甯毫乾患有多年肝硬化,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当初提起搬入新居,他就直摇头“当不起街上的人”。
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将力量汇集于易地扶贫搬迁之中;如何克服群众“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过去的“要我搬”到“我要搬”“要求搬”;如何不让困难群众因建房而举债,加重脱贫负担;如何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诸多难题,系列硬仗,摆在各级干部和班子面前,是挑战,也是考验。
必须算透“对比账”,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变。入住新居后为避免搬迁户“两头跑”,大竹县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致富路子,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政府给我安排杂工,每天100块钱,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呢;还鼓励我们养猪,我家就有100多头,今年年底就能卖钱。”甯毫乾一扫过去脸上的愁云。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在场镇“就业”,大竹县委、县政府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今年47岁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和当地制鞋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实现“家里”就业,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再是少数。全县共实施了11个“点”镇融合安置点,有3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群众在当地超市、餐馆、建筑工地等处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发挥东柳机电轻纺园、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送就业到家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53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据了解,大竹县制定出台《大竹县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创业七条措施》,聚力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在计划当年退出的贫困村每村开发12个岗位,其余贫困村每村开发4个岗位,非贫困村每村开发2个岗位。迄今,已为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1036个,并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
同时,大竹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按照“五靠五进”原则选好址,在规划布局时做到集中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搬迁对象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
该县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挥东汉醪糟、玉竹麻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等主导产业发展成果,重点培育小龙虾养殖、名优水果种植,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每月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庙坝镇长乐村新农村综合体全貌
更新生活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市民化”
住上了好房子,好风气好习惯也就渐渐兴起了。贫困群众不仅享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新风也吹进了这个新家园。为了让幸福感长久地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大竹县搭建起党建引领平台、惠民服务平台、社区治理平台“三大平台”,确保入住居民“稳稳当当住进新居”。
记者在在九银村搬迁安置点看到,电商服务中心,新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学起农村淘宝等网上销售技术;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村民办理业务;农业科技人员声情并茂地向村民讲解香椿栽种管理技术;村民们对农家书屋里琳琅满目的书籍爱不释手。
“平时,我们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帮村民们讲解各种惠民政策、打印证明、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成立的业主委员会负责管理安置点的安全和卫生,还可以协调居民们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九银村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蔡文术介绍说。
入住安置点里的天星村1组蔡继书感触颇深,“以前,邻居偶尔会为田边地角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搬出来后经常去农民夜校学习文明知识,现在大家再也不好意思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空了就聚在一起摆摆龙门阵、跳跳坝坝舞,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也没得以前那么爱计较了,都是邻里隔壁,哪家有困难帮一把也没什么。”
王永明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编辑:彭宛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