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刘徽:扎根乡村二十年 甘做群众健康“守护人”

2018-06-27 15:49:37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4月11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旨在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计生职业精神,讲述健康四川好故事,传播医学之真、医者之美和人性之善。日前,省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侯选人名单,全省40名医者入围。

据了解,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市(州)、委(局)直属单位、中央在川医疗机构中34家单位报送的212份参评材料,最终40名医者脱颖而出成为“大美医者”候选人。苍溪县歧坪镇六股树村卫生室副主任医师刘徽入选。

扎根乡村 守护健康

刘徽,男,43岁,苍溪县歧坪镇六股树村乡村医生。他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回到六股树村,做了一名乡村医生。

20年来,他一直扎根在乡村基层,为当地群众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健康服务,诊治病人20万余人次、出诊1万余人次,还多方筹资自建村卫生室;20年来,他始终奔忙在健康一线,跑遍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村里人谁患过慢性病,谁对药物过敏,谁有什么饮食习惯……他心里都一清二楚;20年来,他常常夜间巡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夜灯天使”,他不离不弃地点亮乡村群众的健康平安。

他是苍溪县唯一一位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年轻村医,先后获得“苍溪县优秀乡村医生”“广元市优秀乡村医生”“脱贫路上贴心人·苍溪好医生”和“广元市十二五期间卫计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立志学医 服务乡邻

或许是儿时受父亲行医治病救人的影响,他从懂事的时候起就有一个梦想──当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正是承载着这样的梦想,他走上了学医的道路。1999年夏天,他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当时让人羡慕的所谓好工作,回到老家,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

一时间,各种质疑、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别家的儿子书读出来,都到单位上班工作,你倒好回来当泥腿子医生?”父母对他恨铁不成钢,明确表示反对。

但他心里最清楚:我们老家穷乡僻壤,很多家庭“小病拖着自己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重病来不及治”,乡邻患病时痛苦无助的画面一幕幕地闪过他脑海。

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留下来,甘当父老乡亲的健康卫士,这一干就是20年。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年轻,经验也不足,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他看病。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跑到镇中心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

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对他的医术刮目相看。一次,家住村一组的李某某到卫生室给家人拿药,见其眼睑浮肿,面色苍白,便问是不是身体乏力、尿血?李xx大吃一惊,反问他怎么知道的。他只是笑了笑,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结果诊断为双肾结石,右肾已丧失功能。

因及时治疗,李xx转危为安。病人家属对他千恩万谢,直到今天,李某某一家人见到他还念叨:“多亏有刘徽医生,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崇尚医德 乐善好施

由于就诊病人增多,原有的卫生室已不能满足就诊需求,更谈不上规范了。

村上也没多余的资金,“这咋办?”他四处奔波、东拼西凑,自筹资金15余万元修建房屋,拿出了200平方米的整个一楼用作村卫生室,并按照甲级村卫生室标准进行建设,实现了5室分开,流程合理,制度健全。

而自己一家五口人只能在楼下10几个平方米的地下室用餐。

“以真心对待病人,以真情关心病人”,他常常这样要求自己。由于六股树地处山顶,出门不是爬坡,便是下沟,外出务工的人多,留守的大都是老年人的和儿童。

因此,只要需出诊的,他随喊随到。

爱心是刘徽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来,他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医药费近万元。

2009年冬天,五保户鲜某某患重感冒无钱看病,得知消息后他便背着出诊箱上门为老人免费看病,在当看到老人家破旧的窗户根本就挡不风,他就主动掏钱请了工人为老人安装了2扇新窗户,老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说,“人都有个病痛,老人独自一人不容易,我做好他们的保健医生是应该的”。

履职尽责 服务群众

刘徽当乡村医生以来,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生活相对平淡,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忙”字:20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

诊治病人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忙得团团转。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他还负责全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他认为“把这项服务搞好了,全村的卫生宣传到位了,也是治病救人”。

由于六股树村地处山顶,地广人稀,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才在家。为落实好惠民工作,保障村民基本医疗服务,刘徽白天忙完了日常诊疗工作,晚上便背着出诊箱、带上“手电筒”开始了逐组逐户的“夜间巡诊”。

他每到一户,面对面给村民宣传防病知识、健康惠民政策,对重点人群管理进行随访登记,有病治病,没病防病。

就这样年复一年,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年行程上万公里。对村民的身体状况他了如指掌:谁患过慢性病,谁对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他心里一清二楚,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夜灯天使”。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