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面环山,两河水绕”,盛夏的沐川处处涌动着向贫困宣战的汩汩热流──发展特色养殖种养产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抓好农村教育卫生事业……沐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像日历一样,一页页翻出新内容。一路走来,沐川的发展精彩不断。亮点纷呈,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脱贫攻坚,民生在前。
沐川全貌
吹响集结号 锁定脱贫目标
沐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乌蒙山西北部。2011年纳入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0328人,贫困发生率23.4%。从这一刻起,沐川踏上了艰辛而果决得伟大征程。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脱贫攻坚是一份庄严的承诺,是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
沐川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攻克千年贫困顽疾,破解时代难题,这场战役注定充满荆棘。
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现场推进会……问题逐项研究,工作逐个部署,主题只有一个: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唯此为大,已成共识。
8年时间,一场拼强度拼毅力的长跑,2018年,沐川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得5323元增加到2017年得13082元,在四川中低收入类区县中位列第一,预计2018年将达到14298元,全县累计减贫489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9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68%,在乐山4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
6月27日,四川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结果出炉,沐川上榜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市、区)方阵。
脱贫攻坚,沐川人在2017年烙下了深深烙印;2018,沐川人也注定让历史铭记。
搬迁安置后的新居
把道路修在山顶上 把产业建在蓝天下
7月4日,沿着蜿蜒得公路上山,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来到了海拔1200多米的沐川县建和乡李家山万亩有机茶基地,虽是盛夏,却因一场小雨凉爽不少。地处半山腰的茶基地,云雾缭绕,风光旖旎。清澈的蓝天,沾满水珠的茶树,好一派欣欣向荣得景象。我们不由得问:这是贫困村,还是一次美丽得茶园邂逅呢?
把道路修在山顶上,把产业建在蓝天下
虽然下着小雨,茶园还是有零散的几个人在忙着修剪、除草。建和乡庙坪村52岁的村民熊长陆看到有记者前来,理了理沾有泥巴的衣角,有模有样得站起身来:“你们要采访,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人了。”熊长陆因为腿部残疾,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平日里就种些庄稼,农闲时就到附近得工地上做点零活,日子紧紧巴巴。“现在可是大不一样了,每年我从茶基地领到的土地流转费就有9000多元,平时在基地上班,每年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离家还近。真没想到,我这样一个老头子,还成了挣钱的能手。”雨打湿了头发,笑容却爬上了脸颊。
记者了解到,李家山现有连片茶叶基地1.5万亩,栽种了名山131、紫嫣、川沐217、川沐28、川茶2号、川茶3号、福选9号、峨眉问春等23个优质高产茶叶品种,建成优质品种标准化茶园5000亩。
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昌银介绍,李家山有机茶园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机制,通过集中成片租用农户土地自建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按照 “统一栽种,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模式,不断推进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带动李家山周边农户700余人,直接带动贫困户49户129人脱贫,2017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过了3000元。
而在整个沐川县,已建成了新凡乡、建和乡等5个省级现代万亩茶叶示范区,全县有茶园面积22.1万亩,年产值6.1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把产业建在蓝天下,这是全县产业脱贫的第一步。如何更高效得发展,产业背后的配套设施如何落实,又成了棘手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沐川县委书记鲁力提出了“产业在哪儿,我们的路就修到哪儿”的口号。仅李家山茶基地,公路,生产作业道,蓄水池,排水沟,灌溉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前后投入就超过了一千多万元。
“因孝致贫” 致富能手“熊菌子”招亲
王晓玲最近很忙,忙着做人生中第一次媒婆。30多岁的沐川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怎么就迷上了“红娘”这一行当?四里八村张罗,看看哪家有合适的姑娘,要介绍给建和乡庙坪村的“熊菌子”。非亲非故,干嘛这么热情,故事呢,还得从这儿说起。
“熊菌子”名叫熊发伦,建和乡庙坪村3组人,他的发家致富全是因为蘑菇,每天骑着载满蘑菇的三轮送货时,附近村民都会开上一两句玩笑:哟,这天还没亮,熊菌子又出门卖菌子了?久而久之,“小熊菌子”就这样传开了。只不过这三个字,由最开始的戏谑,慢慢的多了尊重和佩服。
“熊菌子”和他的长腿菇
熊发伦家境原本不错,用他的话说,有手有脚,只要肯干,怎么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不过2008年冬,78岁高龄的父亲生了重病,常年卧病在床,作为独子的熊发伦床前尽孝,“天没亮起来煮饭,端在床边,趁这个时间就到山上砍些竹子卖钱。如果父亲身体好点,我就抓紧到附近打点‘土儿工’,这也是我们父子二人唯一的收入。”2016年老父亲病逝,留给熊发伦的除了治病时欠下的债务,还有个人婚姻问题。
挣钱没渠道,40多岁婚姻无着落,熊发伦的困境让庙坪村第一书记唐权和帮扶干部王晓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早在90年代熊发伦就有过在外地务工种植菌种的经历,在多番考察之后,第一书记唐权和王晓玲开始给熊发伦做工作,种菌子。为了解决后顾之忧,除了资金扶持,还帮助联系了峨眉一家知名的菌种培育基地,让熊发伦免费学习取经。
万事俱备,熊法伦开始培育长腿菇。批发,市场零售,学校、单位食堂……熊发伦的长腿菇开始有了市场。现在,熊发伦的菌种基地每个月就有1000多斤的产量,单就这一项,每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后山的苗圃也日渐壮大。
晚上9点,熊发伦一手拿着手电筒,一边细心的清理着菌包上的小虫。“半夜三点嘛,起床装箱,县里和附近的几个学校食堂都等着要货呢,我还得抓紧点。”
腰包鼓了,熊发伦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熊菌子”也成了乡里致富能手的代名词。脱贫了,富裕了,个人问题也摆上了日程。这不,作为帮扶干部,王晓玲正忙着四处张罗呢。
说到处对象,一向大咧的熊发伦突然变得腼腆起来。“总不能啥事都依靠组织嘛,我的婚姻问题自己也得抓紧了。没什么要求,人品好,不懒,就够了!”
脚踩泥巴 心中有民
“不管在哪里,都是为了扶贫工作,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会努力做好的。”这句朴实的心语,带给村民的是希望和力量。栉风沐雨,不忘初心,这是乐山市司法局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师玉容说出的话。
“绣花书记”师玉容
就是这样一位绣花书记,她与大家一同为乐山市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生产模式单一、村民收入微薄的边远山村“绣”出了“产业、民生、精神、文旅”四朵金花,绣出了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8月7日,师玉容将乐山市“千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动员大会上接受的旗帜,抗在肩上,到达安坪村。此后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她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用心“绣花”,为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早日实现一直努力着。
安坪村8组夏奶奶,爱人患有精神疾病,儿子又聋又哑,住在一间破旧的土木房里,全家仅靠养鸡喂猪维持生计。住房如何落实,土地如何调整,占用如何补偿?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搬迁后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日夜萦绕在脑海。她不断宣传动员,不断优化设计,白天四处跑项目,晚上入户做工作,凌晨熬夜编方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昼夜兼程,安坪终于建成了一个占地31亩的田园新村聚居点,31户农户在2017年新春佳节搬进了新家园。
面对主导产业不明、村民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现状,她采取“党员+基地”引领模式培育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领全村老百姓将李子产业园规模扩大至2000亩,农户受益覆盖率达90%;同时,林下养殖土鸡2万只、生态猪600余头,种植蔬菜200亩,分别与4家企业签订订单回收协议,多渠道解决村民发展产业后顾之忧。
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组织28户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委托合作社集中代养土杂鸡12040只,一年一代养,本金滚动发展,每年实现分红36120元,户均分得1275元。
“我忠实领受脱贫攻坚任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勤奋工作、对党忠诚、为民负责……”铮铮誓言已许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钎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