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改革春风四十载 绘就绿色巴渠新画卷

2018-08-16 17:06:21   四川新闻网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林业发展思路和“绿化全川”的总体要求,达州市不断推进和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本着“生态立位、产业强位、文化升位”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全面开展绿化创建活动,林业园林工作步入了绿色发展的新阶段,迈进了全面建成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幸福美丽达州的新时代。

渠县賨人谷一景

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处川渝陕结合部的达州市,属于典型的“七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是渠江和汉江的重要水源发源地,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建国前30年,达州是四川重要木材、林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国营林场22个,为国家生产建设供应了400万立方米木材、1.2万余吨栲胶、松香等林化产品。油桐籽产量曾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由于过量的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到改革开放前,全市森林面积仅有120.3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4.55%,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大力培育,合理利用,转变方式,拓展功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已成为坚持和深化林业改革的永恒主题。

治荒治坡 加快森林资源恢复

面对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突出问题,1978年至1997年,达州林业进入了恢复发展期。先后开展速丰林基地、长防林工程、飞播造林建设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速丰林72万亩、长防林162.6万亩、飞播造林200万亩,义务植树3.1亿株,林木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平均每年采伐蓄积减少到50万立方米,兴办“绿色工厂”,发展农户“庭院经济”,扭转了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全市森林面积提高到7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65%,实行了“绿化全川”阶段目标任务,为后期的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这一阶段,全市资源不足、质量不高、采伐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制约着林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万源市花萼山生态公益林区

转变方式 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针对全省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面临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以及“98”特大洪灾教训,达州同四川其他市州一样,1998年至2011年,达州林业步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期。

该市以建设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为重点,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停止天然林资源采伐,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233万亩、实施退耕还林66.58万亩,从2005年起将每年2月16日确定为“达州植树日”,全民义务植树1.62亿株,完成城镇绿化2.35万亩、绿色通道建设2770公里,全市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持续增长,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0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和省级湿地公园1个。

全市建立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中药材和森林蔬菜等产业基地80余万亩,建立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和主导林业产业丰产技术示范。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勘界1109.88万亩,登记发放林权证114.52万份,“还山、还林、还利于民”。2011年,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7.4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达到710元。林业改革的红利逐步释放出来。

绿色发展 迈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林业园林改革力度,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以创建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实现林业永续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美好需求,赋予生态文化新内涵,林业迈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全市每年管护国有林73.23万亩,补偿集体公益林515.3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6.58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8.92万亩,积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市本级、达川区、宣汉、大竹相继纳入全省集体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开江纳入全省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万源纳入全省林地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全市已流转林地80余万亩,流转金额上亿元。强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乱砍滥伐、野生动植物保护,完善林地使用和林木采伐管理,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划定林地、森林、湿地保护红线,制定了《达州市莲花湖湿地保护条例》。在建档贫困户中选配生态护林员3968名。完成了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将全市21个国有林场全部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现林场转型发展,彻底解决了林场性质问题和职工的后顾之忧。2014年,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市林业和园林局,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职责划入市林业和园林局。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健全乡镇林业站机构,将175个林业站确定为公益一类单位,积极开展基层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强化、提升服务管理能力,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建立标准化林业站80个。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00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76%,大竹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渠县、宣汉、开江成为四川绿化模范县。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8平方米。在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打造了大寨子、莲花湖、塔沱、万家河、梨树坪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全市建成花椒、油橄榄、银杏、香椿、乌梅、珍珠花菜、中药材、竹林等现代产业基地130余万亩。全市培育壮大规模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5家,建立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65家。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70%,成果转化率达到65%,积极启动了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命名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1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家、省级森林康养人家9家,授予省级森林小镇4个,授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省级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个。201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4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838元。达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及宣汉、开江、万源等5个林业单位被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

改革春风四十载,绘就绿色巴渠县画卷。四十年来,通过持续推进和深化林业改革,达州市森林面积由120.3万亩增长到100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55%提高到42.76%,其中万源市达到63.7%、宣汉县达到60.1%,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5%,已成为省级森林城市。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4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提高到1838元。

四十年来,达州市林业园林建设历经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毁林开荒、荒山绿化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规划建绿的根本性转变,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管护人,一个个国有林场成了森林公园、康养胜地,夕日的荒山野岭、“三跑地”如今成了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成为林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家园,林业园林工作已成为建设幸福美丽达州的重要支撑。(图由达州市林业局提供 记者 余开洋 魏坤)

编辑:段宇洁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