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 达州将建成“双200”区域中心大城市

2018-08-24 21:00:1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达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和提升了市第四次党代会“12335”总体部署,确立了“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定位。24日,达州市召开解读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那么如何解读“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达州市规划局副局长肖劲松说,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达州高质量发展分三步走,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即,将达州建成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之都。

如何将达州建成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也明确了科学路径,即:聚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五个高质量”发展,以“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突破口,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实现经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供给力等综合实力的进位上升,从而提高达州在川渝陕结合部“七市三区”的城市首位度。

具象到达州城市规划建设来看,即在2018年建成“双100”大城市基础上,坚定推进2020年“双130”和2025年“双160”城市建设,到2035年将达州建成“人口超过200万,城市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大城市。

对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有哪些思考?肖劲松说,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首先应该是高质量的建设,围绕“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这一主攻重点,牢牢把握“六个坚持”。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和系统性研究,突出规划对城乡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坚持“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的市域协调发展原则,多规合一统筹推进,避免“孤立建城”,形成了布局合理、层级清晰、衔接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发展体系。

坚持交通先行,拉开城市框架。抢抓全省综合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从对外开放大通道、市域交通体系和城市道路建设三个层面,着力打造外联内畅、“铁公水航”立体开放的交通格局。

坚持基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强城市集中式水源地保护,抓好城市供水(配水管网)工程建设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加强电网改造和变电站建设,满足城市民用、商用和工业用电需求;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和改造,扩大城市供气管网和用气规模;加快公共交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提升公交的营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破解停车难问题。

坚持内涵提升,做优城市品质。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加强生态、文化一体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居条件;实施生态创建工程,按照达州中心城区“三山两湖一河多点”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严格实施生态红线保护,以凤凰山、铁山、雷音铺等自然山地为城市背景,构筑城市生态走廊,整体设计打造滨河景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构建“一刻钟公园圈”;实施文化融入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充分挖掘“巴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城市道路景观、地标景观和园林景观;实施服务引流工程,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坚持用优质的公共服务留住本地人、吸引外地人。

坚持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完善市区规划管理体制,坚持市、区“一盘棋”,宏观规划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到市,微观事务管理职能放手到区。加强城市环境整治,重抓工程治理、结构调整和管理减排等工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一河一策”推进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整治和良好水体保护。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推进城市发展向规划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市政管理智慧化迈进。

坚持产业兴城,增强城市活力。始终将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化的最大动力,努力壮大产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壮大产业强支撑,聚力打造“6+3”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着力培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服务业成为居民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功效。落实“创业四川”部署,简政放权、非禁即许,鼓励创新创业,不断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谈到接下来将要采取的具体举措,肖劲松表示:城乡规划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规划局的职责就是要执好规划之笔,绘好规划蓝图,从全域谋划、从细处着手,既要做大做强城市,又要做优做美乡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加强发展策略研究,推进城市总规修编。牢牢把握“两个定位”,全面对接“五个高质量”发展,对标新时代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注重多规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特色塑造,加强空间格局、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城市交通等规划专题研究,将宣汉县城、开江县城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谋划达州城市“南拓”与大竹向北联动发展,超前布局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制定规划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切实保障城市规划蓝图落地。

大力实施城市双修,推进规划成果转换。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保护优先、试点推进”原则,坚持以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治理“城市病”、恢复自然生态。按照“四个一批”工作基调,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群众认可的“城市双修”项目,整体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细乡村建设规划。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树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规划理念,建立以村民商议为主体、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批准实施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遵循问题导向、本着实用原则,建立健全乡村规划体系,提升乡村规划管理实施水平,实现乡村风貌、人居环境、设施功能的全面提升。切实打通城乡规划工作“最后一公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