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落成 大熊猫“星辰”、“和雨”顺利入住为野化放归过渡

2018-12-06 15:58:5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6日下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顺利举行。大熊猫国家公园负责人,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及荥经县有关领导与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员,有关大熊猫专家出席仪式,共同见证“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的投用揭牌及成都大熊猫野放个体“星辰”、“和雨”入住。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大熊猫入住仪式上,中共荥经县委书记李蓉表示:大熊猫野化放归,不仅仅是保护大熊猫、复壮野外大熊猫种群,更重要的是保护人与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荥经县将全力以赴配合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建设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典范、生态文明体制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域、世界环境教育和生态展示样板区域。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书记、主任张志和在讲话中提到,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复壮野外小种群,作为我国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熊猫基地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的建成和“星辰”、“和雨”两只大熊猫野放个体的成功入住,展现了成都熊猫基地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体现了成都、雅安两市深化合作的精神,并将大力推进四川省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工作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进程。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随后,大熊猫国家公园负责人苏宗海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平共同为“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揭牌,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负责人,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及荥经县有关领导,有关专家的见证下,成都市前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派代表侯雄飞与雅安市委常委程福德共同打开了2号适应场的大门。大门开启后,“星辰”“和雨”四处观察后,便极具警惕性地进入了适应场,入住活动顺利结束。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据悉,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南部。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森林、峰岭、山谷与溪流、跌水、瀑布共同构成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水画,以“美在自然、味在原始”而著称,是大熊猫等动物生活的绝佳境地。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正式投用后,熊猫基地将与荥经县人民政府继续密切合作,在进行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的同时,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有计划地开展以自然保护教育为主旨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及社区民众不断增强自然保护意识,认识大熊猫,保护大熊猫,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据了解,为给大熊猫放归工作提供清晰的野外背景资料和放归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熊猫基地与荥经县人民政府、大相岭管理局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大相岭保护区大熊猫放归前的本底资源调查。经过两次野外调查获得了大相岭自然保护区5只野生大熊猫DNA数据。自2017年开始,工作人员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法,在成都熊猫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对大熊猫“星辰”“和雨”进行了半野化过渡训练。经过训练,两只野放个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实现了全自然食物的转化,具备一定的采食天然竹子、独立寻找合适水源的能力。大熊猫“和雨”和“星辰”正式入住大相岭野化放归研究基地后,熊猫基地将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荥经县人民政府继续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野化放归过渡训练,为促进我省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及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复壮工作作出实际的贡献。

至此,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即将进入崭新阶段,并为大熊猫回归自然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的投入使用及成都野放个体的入住也是成都市与雅安市深化合作的精神体现,是积极响应我省“一干多支”发展格局的精神体现,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附件:背景链接

1.荥经县自然保护工作简介

荥经,古称严道,位于川西盆地边缘,是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和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全县幅员面积17.76万公顷,辖4镇、17个乡,现有人口15.4万人。距离成都165公里,国道108线、雅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前临成都经济辐射圈,背靠“三州”两个扇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荥经现有林地面积16.53万公顷,占幅员面积93.1%,活立木总蓄积1462.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69%,年均降雨量1253毫米,气温15.3度,有“天然氧吧”之美称。境内现有植物资源1050余种,其中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脊椎动物377种,其中有大熊猫、云豹、扭角羚、雉鹑等1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荥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石材、小水电、高载能等能耗型、资源型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撑。但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对生态保护要求的提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资源型经济对生态的破坏性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和雅安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奋斗目标,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走绿色崛起之路,克服转型的阵痛,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煤矿39家、载能企业7家。

荥经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坚持“生态荥经”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了大熊猫放归基地、黑颈鹤迁徙保护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空气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健全了城乡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二是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了县环保、林业、发改经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工作联动机制,有效推进了我县自然保护区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涉及的6个矿权和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9座电站全部关闭。进一步健全“荥经县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建设项目准入及监督工作管理长效机制”,全力做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检查、协调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保护区法制化、科学化建设。

2、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周山区,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o29′36"~102o52' 24",北纬29o28' 33"~29o43' 54"之间,保护区南北长28.6km,东西宽36.7km,属大渡河青衣江支流荥经河流域。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和延续性,2005年6月,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府函【2005】205号)同意建立大相岭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定名为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Ailurus fulgen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类型。区内的大熊猫、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珙桐、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Rehd)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类型,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地处龙门山地褶皱带南端,大相岭南段余脉东北侧,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垂直气候分布明显,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亦突出,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区内植物不仅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特点,物种多样性也很高,维管植物共计178科736属1931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67属157种,裸子植物6科15属31种,被子植物138科654属1743种。动物组成也很复杂,调查脊椎动物有5纲30目93科377种,其中鱼类3目5科11种,两栖类2目5科11种,爬行类2亚目3科13种,鸟类17目53科263种,兽类7目27科79种。

保护区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266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2%,其中现实栖息地为1564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4%,潜在栖息地面积为1102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小,种群密度最低,已接近于大熊猫最小可存活种群的数量,面临较大的威胁,采取人工保护措施势在必行。

2005年6月,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府函〔2005〕205号)同意建立大相岭市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6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14〕115号)同意四川大相岭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支持协助社区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一级正科级事业单位。

近年工作:

保护管理现状

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保护区内的日常巡护和管理,加强对保护区内的日常管理,采取了相关措施,建立了入山管理制度,制定了巡护方案,积极开展巡护工作,做好巡护记录;进行护林防火、打击偷猎伐木、违章用火、非法入区等和进行相关的保护和护林防火宣传。

从2011年开始,保护区组织各保护站巡护、管护人员开展日常保护区巡护工作,开展巡护近1200余次,开展保护宣传150余次,收缴各种猎具160多付,制止相关违法活动70余起,发放保护宣传资料及宣传画3万多张。

科研监测现状

保护区建立后开展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并形成了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二、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工作,设置监测线路22条,每年开展2次监测活动,4-6月开展第一次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9-11月开展第二次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三、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珙桐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四、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等NGO组织的支持下,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测人员开展了实地培训,提高了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能力。五、开展红外线相机固定样线监测工作:2009年至2018年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国际基金会、西华师大等高校和国际组织合作,在保护区内确定了160个监测小区,共安放红外线相机170部,进行12个周期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六、组织开展了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建设及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植被恢复改造和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

宣教现状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向周边社区群众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通过电视、电台、广播、网络等多种传媒方式,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林地的重大意义,刷写标语6000余幅,出动作宣传车320余次在保护区乡进行宣传。2011年至今,在全县21个乡镇发放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画11000多幅,在108国道线及4个林业保护站张贴宣传标语3500多幅,结合“爱鸟周”活动在全县交通要道及人群集中地张贴爱鸟、护鸟宣传标语500多幅。

管理队伍现状

保护区建立后,荥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以荥编办发【2005】25号批准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并核定事业编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县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归口荥经县林业局管理,行政级别为科级。目前,保护区管理局设办公室、科研宣教科、保护管理科,保护管理科下设置泡草湾保护站、泥巴山保护站、岗上保护站和凰仪保护站。为了进一步促进保护区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现已按照荥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荥编办发【2005】25号文配备人员19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9人,管护人员26人。

社区发展现状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实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业结构得到了部分调整,传统的单一耕作方式逐步转换为农林牧副复合型生产格局。但社区对资源的利用现状表现为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粗放的利用,对区内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其主动参与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受经济利益驱动,直接影响和威胁着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保护区建立后,在保护国际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社区养蜂项目、节柴灶项目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泥巴山走廊带区域内的社区泗坪乡桥溪村、三合乡双林村、新庙乡常富村开展了村集体养蜂项目,在三合乡建立了蜂种繁育基地1个和气候、蜜源监测点4个,帮助荥经县龙苍沟养蜂合作社,进行了蜂产品的有机食品认证和的市场推广等。

3、四川大相岭野化放归基地建设背景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国宝”与“活化石”。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大相岭山系共有38只野生大熊猫活动,分为新庙、泡草湾、二峨山3 个局域种群,其中:泡草湾局域种群是大相岭山系最大的局域种群,由32 只野生大熊猫组成。大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为六大山系中最低者,属于典型的地方小种群,种群生存形势极为严峻。种群生存力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该地大熊猫种群在未来100年内具有很高的累计灭绝率。科学研究表明:在有外来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个体补充的情况下,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能力将能得到显著加强。因此,迫切需要在大相岭开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

 “4•20芦山地震”造成了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不同程度受损,该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灭绝风险进一步加大,亟待采取大熊猫放归自然等强有力和针对性的人工干预措施。按照国务院灾后重建规划,国家投入重建资金5000余万元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大相岭大熊猫生态适应性放归基地” (简称大相岭放归基地)。之后荥经县政府又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运营大相岭放归基地,以期通过野化训练圈养大熊猫个体,放归到野外,从而改善大相岭野生大熊猫的基因单一性,促进种群的复壮,避免该种群的灭绝。

放归基地地理环境及气候水文条件

大相岭放归基地坐落于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马草河区域,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核心地带,海拔1998-2500m,年平均气温为15.0~17.6℃,年降雨量1200~1800mm,属亚热带高山山地气候。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和灌丛,分布有冷箭竹、八月竹等大熊猫主食竹,山沟众多,水源丰富,是理想的大熊猫栖息地。

放归基地建设规模

基地办公区设有宣教中心、科研楼、实验楼、管理中心及临时圈养场等,野化适应区由大熊猫兽舍、野化训练场等组成,总建筑面积4639m2,野化适应圈占地3000亩,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集饲养、野化训练及放归前适应于一体,可同时容纳4只大熊猫饲养,4只大熊猫野化放归过渡性训练和2只野化放归适应性训练的需要。

放归基地运营后的社会、生态效益

大熊猫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在国际、国内拥有很高的显示度与影响力。大相岭放归基地投入运营后,将促进大相岭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复壮,有利于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树立起良好的地位和形象。

大相岭放归基地在进行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以自然保护教育为主旨的科普教育活动,如:参观大熊猫宣教中心、浏览大熊猫监测影像资料、参观基地开放实验室、参观非野化训练的圈养大熊猫等,让公众在亲身体验中增强自然保护意识。

通过大熊猫野化放归活动的开展,将吸引国内、外相关机构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荥经县和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完善保护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促进保护区工作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

放归基地的运营亦可为周边社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在参与式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定数量当地群众参与日常管理和巡护工作。同时保护区会陆续开展一些相关的社区共建项目,给周边社区带来新技术和新信息,引导社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区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编辑:彭宛聆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