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总值由1.36亿元增长到139.61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2元增长到22940元
固定资产投资从1095万元到突破100亿元大关
城镇化率34.56%、森林覆盖率48.7%、饮用水质达标率100%
组组数据诉说着改革开放40年苍溪的辉煌成就。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红色旅游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项项殊荣书写着改革开放40年梨乡的壮美诗篇。
从崎岖的泥泞山路到出门抬脚就上车从“有学上”到教学质量连续32年领跑全市;医疗机构从1家到88家,合作医疗覆盖面100%……种种变化见证着苍溪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节节高升。
40年的劈波斩浪,40年的奋发图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苍溪,栉风沐雨、沧桑巨变,梨乡儿女继承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携手并进、砥砺前行,织出了苍山溪水锦绣画卷。
美丽新农村 谱产业新路径
在苍溪县运山镇双牌村,村民文玉成已在自己修建的别墅式楼房里生活多年,他指着房前一片老梨树深情地说:“就是靠着院子里的这些树,我们家一步一步走出了那个贫困年代。”
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苍溪开始探索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药园的“五小”经济,运山镇首当其冲,走在改革前沿,文玉成开始种植梨树;90年代初,“一院三子”总体规划要求调整粮经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文玉成扩大了果树种植规模;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苍溪向生态庭园经济“六个一”“三配套”转变,把庭园经济建设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格局,文玉成的生态庭院规模初具,各类水果投产增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200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户挖一口蓄水池 家有一片经济园──四川苍溪户办水利农民受惠》,紧接着,苍溪雪梨、红心猕猴桃也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苍溪农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建成万亩以上园区18个,千亩园区69个,10万余户“户办庭园”助推1.5万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大园区带小庭园”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造了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的“裂变效应”,奠定了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苍溪红心猕猴桃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扶贫十大优秀范例”,红心猕猴桃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
“修了新楼房,通了入户路,建了文化院坝,生活富了,环境好了,邻里和睦,农闲时就一起下棋、跳坝坝舞。”文玉成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笑容不经意的溢满脸颊。
生态立县,产业富民。2017年苍溪农村经济总产值达47亿元,较之1978年增长近40倍,214个贫困村已有66个高标准退出、16491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6%下降至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29元。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1个,生态小康新村面达80%以上,农村通村公路硬化率、“三网”覆盖率达100%,乡村振兴绘就了新农村美好画卷。
老区新形象 书跨越新发展
不胜不休、永争一流的红军精神一直沸腾在苍溪儿女的血脉里,40年来,全县人民努力争取大项目、推动大项目,一如当年支持红军那样支持大项目。“才饮嘉陵水,又食兰州面”──广南高速、兰渝铁路全线贯通,朝发夕至;“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累计发电125亿千瓦时,缴税超10亿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会战苍溪数十年,投资逾200亿布井137口,梨乡“大气磅礴”年产天然气50亿立方米;乐园水库上马开建,解决8.15万亩耕地灌溉、2.99万人饮水……坚韧不拔的老区品格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动能,改变区位劣势、释放资源优势,推动二产超一产、三次产业调结构,实现发展大跨越。
改革初期,苍溪以生丝、白酒、食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90年代初,立足蚕茧、苎麻、水果优势发展以“丝麻罐”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三大支柱”产业走向衰落;搭乘改革春风,2006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武当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引入企业12家,当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亿元,工业发展一举成为全市第一;2010年,选址云峰镇紫云、古梁村,推山填沟,建成10平方公里的紫云工业园区;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增加到58家,医药中间体、猕猴桃酵素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成,苍溪逐步形成清洁能源、食品医药、轻工制造三大工业产业板块,实现了工业经济多元化、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
随着西南片区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投资3.05亿元的紫云工业园二期建设紧锣密鼓,承接产业转移15家、投产13家……苍溪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104.57亿元,为1978年的955倍。2017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利润总额11.88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37%,工业化率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6.9%,创历史新高。今年8月8日,2000套“苍溪造”电篱网激发器搭乘首趟中欧班列远销欧洲市场,再次见证了苍溪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
幸福新梨乡 展民生新画卷
“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2017年苍溪“十大民生实事”之—嘉陵路西段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综合施策依法排危,征拆连连告捷……网民宁静点赞:“为了让群众住上新房,20年的老大难问题半年就解决了,县委政府有魄力!”
紧跟改革开放步伐,苍溪城乡建设马不停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40年前的苍溪县城只有两条街道,如今城市建成区面积16.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万人,建设分配入住各类城乡保障性住房3087套;建新农村综合体1个、新村聚居点58个、幸福美丽新村63个,创成省级“四好村”23个;空气质量II级以上天数达324天,声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规定的区域标准值内。
“种地不收粮款还有补贴、娃娃读书不收学费还配套营养餐,小病在村卫生所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越来越高,大病也不怕进医院,40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生活,今天就实实在在的过着啦。”该县岳东镇两利村二组丁书先谈着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对比,难掩喜悦。
的确如此,改革开放40年来,苍溪的变化在民生改善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截止目前,全县有医疗机构88家、卫生机构病床3663张、卫生技术人员399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全县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有文化馆1个,标准化体育场1个,影剧院3个,展览馆4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78千册,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老区人民坚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始终把教育作为强县之基,每年以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输送二分之一的大学新生,高中教学质量连续32年领跑全市。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9所,民办培训机构20个,2017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246人,初等义务教育入学率、完成率、毕业率均达100%,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7%以下,脱盲学员巩固率保持100%。
40年春风化雨,换了人间!
新时代新作为,苍溪儿女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现代化幸福美丽新苍溪的壮美篇章!
青婧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摄影 刘徽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