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首次!圈养大熊猫27日将在成都放归

2018-12-25 08:23:03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12月24日,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从2016年起,大熊猫“琴心”、“小核桃”先后在卧龙核桃坪基地和天台山,接受了为期两年多的培训。期间,漫长的野化训练,也一步步铺就了它们的野外放归之路。

目前,两只可爱的大熊猫已顺利完成两个阶段的野化训练,预计将于12月27日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放归。这将是首次在成都区域放归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

▲大熊猫“小核桃”

一个是活泼调皮的“假小子”

一个是温婉优雅的“淑女范”

根据资料显示,大熊猫“琴心”:雌性,谱系号:995,2016年6月16日出生, 性格:调皮、好动、性格开朗活泼。大熊猫“小核桃”:雌性,谱系号1019,2016年7月30日出生,性格:较温和、优雅、外表漂亮迷人。

2017年12月15日,琴心与母亲“淑琴”、小核桃与母亲“壮妹”一行,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出发,转入位于卧龙天台山的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开始为期一年的新一阶段野化培训。

实际上,与其他圈养熊猫不同,野化培训的熊猫从小吃母兽奶水长大,跟随妈妈“苏琴”一起生活,饲养员不给熊猫幼崽喂食,也尽量不让它接触到人类。此外,所有人进入培训圈必须穿着熊猫伪装服,还要涂上熊猫粪便和尿液。

2018年11月29日-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在都江堰市主持召开了“2018年大熊猫‘琴心’、‘小核桃’野化放归专家论证会”。

野化放归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琴心”、“小核桃”经过历时两年多的适应性野化,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行为特征、生存与适应能力等,均达到了放归野外的要求。鉴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主食竹资源丰富,并且保护区人员有大熊猫监测和救护经验,认为其具备开展大熊猫小种群复壮放归条件。此次放归对复壮野生大熊猫濒危小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琴心”

圈养大熊猫的“野放之路”

连续三年同时放归2只,总量将达11只

此前的2018年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上,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是大熊猫野外种群复壮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科学探索。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探索形成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等技术,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到2017年底,先后分11批次对2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实施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活动7次,放归野外9只成活7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那么,目前有哪些圈养大熊猫被放归野生环境呢?

实际上,从2012年以来,每年都至少有一只人工圈养大熊猫被放归,有效复壮了大熊猫野外种群。随着“野放之路”越来越成熟和安全,目前已连续两年同时放归2只,今年“琴心”和“小核桃”是野外放归的第3对。

2006年4月,“祥祥”,全球首只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卧龙自然保护区。

2012年10月,“淘淘”,全球首只母兽带崽培训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经建立自己的领地。

2013年11月,“张想”,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于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成功从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迁移到冶勒自然保护区。

2014年10月,“雪雪”,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于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2015年11月,“华姣”,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于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2016年10月,' 华妍' ' 张梦' ,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2017年11月,' 八喜' ' 映雪' ,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今年12月27日,“琴心”“小核桃”,人工繁育大熊猫,将放归都江堰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史上首次在成都放归人工圈养繁育的大熊猫。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