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成都市环保局获悉,2018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同比增加16天;重污染天数6天,同比削减16天,一级优天数56天。
“成都三年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不仅实现了各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并收获了自2013年开展新标准监测以来最多的‘蓝天’。”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PM2.5浓度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成都市从2017年开始开展夏季臭氧防治工作,臭氧污染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
“成都市是全国率先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并取得成效的城市,希望成都能努力创建全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的典范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高度评价了成都市近三年来在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中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目前,成都市在全面落实打赢2018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战役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谋划2019年夏季臭氧防治工作,争取3月底完成本年度“夏季臭氧防治专项行动”方案制定。
2019年方案中,成都市依托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结合动态污染源清单,实现针对臭氧高活性的行业及高活性物种的“精准打击”。将臭氧源解析列入源解析年度计划,并将继续诊断不同区域的光化学污染特征。此外,还将联合四川省和盆地内周边城市开展光化学污染特征观测,重点对臭氧背景浓度和城市间传输特征开展定量化研究。
相关负责人指出,臭氧污染防治难度远高于PM2.5,欧美国家用30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但时至今日,臭氧污染仍然在欧美各大城市频繁发生。由于臭氧生成的复杂性,对于臭氧污染防控之路更为漫长、艰巨、曲折,不仅需要科学谋划及各城市、各区域的协同共治,更需要全民参与、大力减排、共建共享,才能最终实现成都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蓝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