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马奔腾中如何一马当先?这场会议“破题”成都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

2019-03-01 09:35: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全媒体时代,一轮深度改革正激荡着整个传媒领域。

当前,互联网已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媒体生态和新闻格局。纵观全国,各地媒体深度融合正向纵深发展,如何在万马奔腾中一马当先,在百舸争流中激流勇进?

成都的新思考、新作为,是紧跟时代,更是对表落实。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2月25日,中宣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召开,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主动。

·28日,成都市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座谈会召开,聚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吹响了全市媒体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号角。

这是一场对表、分析、研讨的座谈会,更是一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纵深发展的动员会。会后,市级各媒体迅速行动起来,格局再加大、目标再提升、举措再聚焦,画下路径图、排定时间表,阔步迈向全媒体时代。

【提高认识】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不是想不想干的问题

而是必须要干、马上就干、干要干好

当前,互联网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正迎面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推进深度融合事关媒体生存发展、事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座谈会上,在座市级媒体负责人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不是想干不想干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干、马上就干、还要干好。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在座谈会上,从参会人员手中的一份《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不难看出成都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

《方案》标定了目标和路径──以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目标,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重点做强传播平台,加快媒体改革,整合资源,升级“中央厨房”功能,持续优化“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格局。

着力打造内容优势,实施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内容魅力,改革内容品种,增强内容的服务属性,提升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

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加快市级主流媒体的信息化、专业化步伐,实现主流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发展。

加快媒体产业发展,市级媒体实现文创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生力军作用,以更强的产业实力反哺媒体主业。全力推进我市主流媒体从融媒体向智媒体迈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担负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传媒集团负责人纷纷表示,将再次深度动员部署、组织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成都传媒集团,坚定把媒体融合发展摆上集团“一号工程”的战略位置,全面革新媒体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和体制机制,集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加快建设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现代传播能力。

【做大格局】

突破地方媒体意识和束缚

站位全国来构思媒体融合改革的路径和定位

立志做有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新型媒体

放眼全球,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必须要立志做有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新型媒体,成为了与会市级媒体负责人的共识。

诚然,不同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是开放的、扁平的、没有边界的,给予了媒体做大格局、扩大影响的无限可能。如何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成为了这一轮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要回答的命题。

座谈会上,研讨和碰撞激发出了新的火花,就是突破地方媒体的意识和束缚,坚决摒弃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突破传统做法,站位全国来构思媒体融合改革的路径和定位。

从会上各媒体的改革方案,已经开始了一些探索。

·成都日报社深化媒体融合转型改革,明确要将采编的主力部队、精锐力量放在网上,着力将《成都日报》打造成为深耕成都、面向全国全球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引导力的一流党报全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其中,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打造成为具有区域重要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GO成都网站成为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外宣门户网站;成都日报电子阅报屏不断拓展布点,扩大容量,优化功能,成为城市重要楼宇、社区数字新闻媒体,扩大党报覆盖面。

目前,成都传媒集团正瞄准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目标,重磅打造“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成都发布”三大全国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在“红星新闻”品牌打造中,明确提出了到2021年底,“红星新闻”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用户达千万级的新媒体品牌”。

·“每日经济新闻”正围绕“全球覆盖”下足功夫,扩大国际合作半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整合组建成强大的国际传播中心,搭建具有国际视野,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团队;放眼全球配置资源,建强国际传播渠道。

·成都广播电视台与新榜、腾讯、优酷、喜马拉雅等合作,全力打造看度、云上新视听、听堂FM三大全国现象级视听新媒体产品。

……

关门埋头看脚下两亩地,就什么也做不出来。各市级媒体深谙这一道理,研究全国媒体格局,学习先进经验,才能真正突破地方媒体意识和束缚,做强全国影响力的背后支撑,全力打造党委放心、人民期待的新型媒体平台。

【深度融合】

从“相加”迈向“相融”

在重塑流程上动真格,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动真刀

实现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

力争在2019年底全面实现架构重组和流程再造,新媒体内容生产率提高50%以上──适应AI时代和5G时代的内容生产需要,成都传媒集团正通过技术引领和驱动,全面重塑融媒体组织架构,再造集团和媒体策采编发评流程,大幅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

这是一场媒体革命,是一场以互联网、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变革,各市级媒体已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浴火重生的勇气与责任自我革命,以最迅速的行动推进一体化发展。坚持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融合发展目标,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在重塑流程上动真格,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动真刀,实现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一体化,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全媒体格局。

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整体架构,集中报、台、网、端、微等平台采编力量,推动主力部队、精锐力量向网、端、微转移。统筹推进传播体系一体化和组织机构一体化,破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策采编发环节壁垒,进一步激发活力、释放生产力。

加速媒体融合新格局,如何以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纵深融合?构建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媒体组织机构,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市级媒体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构再造,建立顺畅高效的一体化发展内部组织机制。坚决破除采编部门之间的藩篱壁垒,统筹推进媒体机构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报网合一、台网融合的组织架构,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业务管理和内部运行模式。

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一体化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策采编发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和移动采编、多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建立适应全媒体运行、多介质新闻生产的新型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平台,完善全媒体内容生产整体架构。切实发挥“中央厨房”的枢纽作用,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采编力量的共享融通,进一步深化媒体生产流程机制,实现新闻信息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

此外,统筹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一体化传播体系。加强与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运营商等合作,完善媒体自有平台、终端、渠道建设。加大与国内重点媒体合作,健全具有多样传播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特色更加鲜明、覆盖更加广泛、传播更加快捷的立体传播体系,形成强大传播能力。坚持多元实践,注重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适应自身的融合纵深发展转型道路,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建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

【内容为王】

一定要有用户意识

推进信息生产供给侧改革

回答好内容的定位和方向问题

让内容被需要

“内容为王,深耕专业财经新闻,培育细分领域子品牌。”《每日经济新闻》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保持内容的定力,专注内容质量的提升,深耕专业财经领域。将以优势拳头产品为抓手,统筹谋划,大力孵化细分行业独立优质IP,推进《每日经济新闻》主品牌与专业子品牌协同发展。

牢牢扭住“内容为王”这个根本,引起了各市级媒体广泛认同。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就是要重塑内容、结构、品种、质量、队伍和人才,特别是一定要有用户意识,推进信息生产供给侧改革,回答好内容的定位和方向问题,让内容被需要。这也在《方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坚持内容创新,保持内容定力、关注内容质量,改革创新内容生产传播机制,用正能量充沛的优质内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以内容优势唱响主旋律,推进信息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用户意识,把供给和需求有机结合,增强专业性、原创性,打造更多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内容精品,真正把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强议题设置。按照“集成、深化、提升、渲染”工作理念,建立统筹研究、集成策划制度,将策划贯穿传播全流程,加强对重大主题宣传策划和把握,不断挖掘好素材好故事。统筹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与市民关注热点,贯通宏伟发展蓝图与老百姓身边故事,融通工作话语体系和大众话语体系,联动线上和线下,结合自身传播与借力借智,精准把握时度效,全面提升议题议程设置水平。

提升内容魅力。顺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加强内容精炼化、可视化、个性化表达,提高智能化、互动化传播水平。深入发掘用户需求、精准匹配用户、量身订做内容,构建互联网话语体系。增强内容服务属性,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社区发展等场景,以服务求影响。创作更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把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传统媒体优势向新媒体延伸,打造品牌化评论作品。(记者 徐璨 王雪钰)

编辑:彭宛聆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