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四川省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本次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76家境内外媒体的240余名记者到会旁听。
峨眉秀、剑门险、九寨黄龙“看大片”。提到四川,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这些四川各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四川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2.75亿元,正式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就在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我省又以接待游客8247.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42亿元夺得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等两项全国“桂冠”。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去年彭清华书记在香港用“三九大”专门推介了四川的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刚刚在答问前,再次推介“三九大”,让更多人了解了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资源禀赋。请问四川将如何用好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四川从文化旅游大省迈向文化旅游强省?
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富集,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省委、省政府把高起点谋划四川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来抓,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撑来抓。今年,文化旅游与县域经济一起被确定为全省必须扎实抓好的两项重点工作。我们计划在4月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谋划部署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四川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在全国名列前茅,现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5处,三星堆、金沙、蜀道等大遗址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500多家,藏羌彝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成都是最佳旅游城市,也是“美食之都”。近年来,四川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成为5个“万亿级”旅游大省之一,文化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700亿元。尤其是今年春节,全省接待游客82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实现旅游总收入580多亿元、同比增长30%,两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产品供给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经过5年努力,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入境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三个翻番。
下一步几项重点工作主要是:
一是精心谋划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在开展文旅资源大普查基础上,高起点谋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按照“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在成都建设文旅发展核心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以及川西北,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特色,构建区域文旅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协同,加快产业聚集,打造文旅经济的超级IP。
二是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枢纽项目。包括“一区一园一廊一周十大”。一区,即建设三星堆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一园,即建设长征主题文化公园;一廊,即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周,即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文化旅游周;十大,即高水平规划建设大九寨、大熊猫、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茶马古道等十大文化旅游精品,逐步使四川文化旅游形成标志性品牌、产生世界级影响、发挥引领性作用。
三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主体。未来5年,四川要创建50个天府旅游名县,对候选县和命名县给予财政资金奖补和用地指标倾斜;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力争形成5家总资产和总收入达“双百亿”的旗舰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中小微文旅企业做优做强;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做优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做强一批艺术团体,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同时,还将配套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的重点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强化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四川从文旅大省向强省迈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文旅力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