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话四川】专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专家杨秀:成都远郊地区乡村振兴下一步怎么办?

2019-08-28 14:30:00   四川发布

专家名片:杨秀,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专职研究人员,同济大学健康城市实验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5—11日,同济大学校团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同济大学健康城市实验室组织召集了赴四川省蒲江县乡村振兴专项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G318沿线成都市蒲江县大塘镇、复兴乡、甘溪镇三个乡镇6个乡村,对乡村产业、治理及人居环境进行了重点调研。

 调研团队带队老师杨秀是土生土长的成都蒲江人,藉由此次机会,她带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此次调研的成都市蒲江县乡村振兴围绕‘五大振兴’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杨秀表示,在经过座谈、访谈、现在探勘、问卷调研等现场走访调研后,调研团队也初步提出了成都市远郊区乡村振兴下一步发展的主要策略:重视乡镇区域功能整合、精明发展乡村旅游、增强农村社区的“软环境”建设

△调研团队与大塘镇洪福村村委会合影

应对老龄化与乡镇人口萎缩:区域功能整合突出乡镇特色化

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1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0.94%,城镇化水平较高。据《2018年成都统计年鉴》,截止2017年成都市远郊的县(市)人为623.76万人,街道、镇、乡个数为228个,平均每个街道/镇/乡户籍人口数约为2.73万,远低于中心城区的4.95万人。在蒲江县、邛崃市 、金堂县等地,大量乡镇行政区划内的户籍人口不到2万人,镇区户籍人口不足1万人。乡村人口中,大量20-35岁之间的独生子女虽然是农村户籍,但是实际已经进城生活,在地真实务农人员年龄均超过45岁。随着城镇化与老龄化进一步推进,乡镇人口的进一步收缩不可避免,乡镇之间合并共同应对外部竞争将是必然选择。

△调研团队实地走访

杨秀认为,乡村振兴不是点的问题,而是城乡发展生命体系统中,如何合适制定乡村点位发展问题。乡村的发展要靠跟城镇的互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依托周边镇区或城区的发展而发展。村镇未来人口萎缩是必然趋势,但是人口萎缩不等于停止发展。一个乡镇,只要有一个支柱产业,在城镇萎缩的大趋势下,依然可以成为全市甚至全省强镇(如中山古镇灯饰、丹阳司徒镇眼镜等)。因此,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出发,成都市远郊区的乡镇应重视乡镇区域功能整合,合并一批功能互补、文化相近的乡镇,突出合并后乡镇特色化与专业化,精明应对村镇人口老龄化与乡镇人口萎缩。

勿盲目发展“全域农村旅游”:应突出特色建设“可回访”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每逢节假日,携家拖友去城市远郊“放放风”──呼吸新鲜空气,体会田园风情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乡村旅游方面,勿盲目发展“全域农村旅游”,防止面大不精,吸引力不强的同质化建设。”杨秀告诉记者,成都远郊区的乡村旅游在地消费人群约为2500万左右,还要面临各种古镇、风景名胜区的竞争。没有特色的全域农村旅游将难以持续吸引外来旅游人口。

“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时候,要强调建设 “小而精”、“特而美”的线路。”杨秀建议,每个乡镇集中梳理1-2个特色村或农旅商综合体项目重点打造,吸引外来旅游人口。特色乡村旅游应重视“可回访”的旅游体验,加强美食、寺庙、节庆、康养、旅居等文化的挖掘;应避免民宿、康养、旅居产业的盲目扩大,其市场人群需要充分论证后建设。其他一般的乡村聚落或社区,应主要围绕满足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与物质文化需求的打造,在集中建设的农村新社区内,配套较好慢行步道、休闲游乐设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成为展示现代新农村生活的窗口,辅助实现未来乡村的精明收缩。

共同推进农村社区“软环境”建设:可引入多样化第三方组织服务

杨秀坦言,各地乡村振兴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缺、资金缺,在成都市的远郊区乡村振兴中尤其明显。“目前已经建设的新村社区硬件环境较好,但是缺乏各类乡村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缺乏相关的人才。”杨秀在接受四川发布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大多社区引入了党建、早教、卫生等方面的基本服务,但是在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的成都市远郊区,农村社区涉及科研、创意、营销、节庆组织、居住审美、齐家文化、社区营造等软环境服务较为缺乏。

△调研团队与大塘镇政府相关人员座谈

杨秀建议,乡村振兴农村社区“软环境”建设人才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组织,如各类民政组织、公益组织、研究机构、文创团体等机构驻村或对接服务,加强外地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柔性”服务支持,统一乡村居民走向现代生活的思维与观念。第三方组织服务,需要结合和培育在地人才共同参与,内外结合共同推进农村社区“软环境”建设。没有在服务过程中结合和培训出在地人才,仅仅购买短期服务或短期公益服务,不能解决后续问题。

同时,引入多样化第三方组织服务,也是引入思维和理念,服务乡村振兴。对农村社区建设、农业营销、节庆活动、品牌提升等方面有促进作用;提升居民素养和认识。对提升居民素养、培训技术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