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持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B级心理教师超6成

2019-10-11 18:2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成都市成华区实验小学“心灵港湾·生命绿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里,6名孩子被两两分为一组闭上双眼,在专职心理教师李涛手中晃动的沙锤声响下,有节奏的与同伴自由移动,并在随后分享了此次体验的感受。

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融合“舞动、艺术、音乐、心理剧”等表达艺术辅导技术,每周每班一节“知心团辅”;结合艺术心理辅导创编“心育操”,设立“家长知心课堂”实现家校共育……这是成都市成华区实验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也是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高位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10月,成都市已建成7所国家级、5所省级、49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班主任也要懂心理 师资队伍有保障

“每一届新生入学,心理老师都会就心理咨询相关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普及,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畏惧和羞怯,指导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老师还会对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在心理档案使用上长期跟进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心理变化,第一时间予以必要辅助。”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周玲介绍道。

自2008年成都市提出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员ABC三类资格分级认证制度”:督导型的高层次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目前,成都全市39586名教师取得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C级资格,实现了班主任C证全覆盖。17578名教师取得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B级资格,全市60%的心理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德育心理教研员获得B证。

据成都市华阳中学陈碧华老师介绍,学校不仅全校教师全员参与育心活动,学校校长亲自担任心理健康暨生涯教育中心主任,专职教师进行专业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班主任德育干部进行预防性心理辅导,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因“材”施教 开展差异化心育教学

师资有了基础保障,成都市组织开展的心理专题课、心理班会课、心理综合实践课三类课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差异化的心育教学。

在成都市成华区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设立心育十二节,每月一次大型主题节日,融入心育、德育及学科特色;每周每班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针对小学年龄段孩子特性,长短课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心灵港湾·生命绿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既有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还设立有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拓展训练等功能区,不止心理咨询还成为孩子的“游戏”乐园……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学生团体心理沙盘

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自2009年开设心理成长中心,通过多年的心育工作实践,构建辅导型、实践型、提升型“三型”心育课程体系。不仅有心理常规课、心理选修课、学生自主探究课、心理游戏体验课等门类丰富的心理课堂,还为学生创造践行心理关护的平台,满足学生整体发展、主体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成都市华阳中学,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形成了“1511”心坊,分别对应一间心理中心办公室、五间特色教师工作坊、十一间心理功能室,主要开展心理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心理剧、情绪宣泄、生涯规划指导、心理沙龙、绘画心理、箱庭沙盘等活动。

体验“互助” 孩子对孩子也能进行心理辅导

“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心晴》报上刊登时觉得特别开心。”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初三13班的王思葳是学校心理社团“心语社”的社长,初一时因对心理学的喜爱加入到社团中,她所提到的《心晴》报已创办十余年,是一张以学校心育活动介绍和学生心育故事为主要内容,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编写的心育报刊。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心理关护进班级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心语社”成立于2006年,由心理老师指导,下设“策划部”、“广播部”、“宣传部”,除了协助策划编写《心晴》报刊,“心语社”还会负责每周三校园心理广播“心语晴空”、心理宣传片拍摄、主题校园心理调查、校园心理剧等多形式的心育活动。

“在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心理关护常识与技巧下,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心理关护,增强他们的内心体验,获得更多心理关护的直接经验,在领悟中进行自助学习,同时也增强学生间的互助能力。”周玲介绍道:“学校每个班级还设立有‘班级心理关护员’,负责检测和关护本班学生心理动态,为学校危机干预和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家长社会“共助”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据成都市教育局介绍,近年来,成都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秉承“以人为本,育人健心”的理念,形成了“行政主导+专业指导+家校社共育”的工作机制。

“学校不仅是成都市锦江区二级心理健康维护中心,还成立有“青少年事物社工站”,“家长学校”等。”据周玲介绍,通过学校、班级的亲子活动,搭建亲子关系新平台;家长互助为家庭心理教育提供新视角;引入社工将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带入“家门”;多样的培训丰富家长教育理念,增强家校合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10月10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要全面深化“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关护机制和家校社协同发展机制,到2022年,在全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规划》还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学生心理服务全覆盖。通过硬件升级、师资培养、督导考核,实现成都特色的的三级心理维护体系提档“升级”,内涵发展,实现全域学生心理普查、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校内(外)心理体验活动全覆盖。通过强校+弱校等多种方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域均衡发展。

二是打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交桥。规划首次提出教育、医疗部门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转介绿色通道,实现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现、会诊、转介、干预。

三是增加教师职业关怀新举措。《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各区(市)县教师心理关护等项目开展试点;鼓励区(市)县购买第三方教师心理关怀服务;加强区(市)县各有特色的教师心理服务经验交流,让成都教师职业生涯更健康、更幸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部分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