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25日,记者在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20年,我省将全面完成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国家文旅部确定我省为全国首个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希望四川为全国“探索积累经验”。近一年来,在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资源普查工作按照“省上统筹,市(州)协调、县(市、区)主体”的“三级联动、公众参与”模式,推动实施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制定“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
针对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是首创,全国尚无标准与规范的实际,在文旅部的指导下,我省邀请牵头编制过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的中科院地理所专家,联合川大、社科院等省内科研机构100余名多学科专家学者,集中攻关,研究制定了符合四川实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该标准涵盖了文化和旅游资源,其中文化资源遵循“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的规范,分为文物、非遗、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等6大类;旅游资源参照现有国标,结合文旅融合的趋势,分为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文创产品)、人文活动等8大类。
此外,还制定了工作指南。《工作手册》明确了资源的普查范围和对象,遵照“应普尽普、应查尽查”的原则,采取普查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调查。调查主要是对现知的、分散在各部门、已经被系统收集或掌握的资源,进行再梳理、核实、补充和完善。普查则立足于新发现、新收集和新入库。普查既要摸清“家底”、搞好资源“本底”定级,还要开展综合评估和价值分析,制定资源“保护利用指南”。
→组建资源普查“三支队伍”
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文旅厅成立了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资源普查“办公室”,通过与省地矿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公开招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组建了资源普查的“三支队伍”。其中,专家委员会中有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150余人。专业工程师包括技术总包专家和外业工程师1000余人。专业普查员由县(市、区)相关部门和乡镇人员组成,初步统计有近2万人。
省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普查工作,落实了首批财政预算,深度参与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积极提供资料和开放数据,协同推进了前期工作。先后召开了部门协调会55次,印发通知35个、简报35期、通报13期,召开培训会220余次、培训近3万人次。已经形成8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1000余张图片、100余小时音像资料。
→完成首批试点
记者了解到,纳入试点的兴文县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都江堰、峨眉山、阆中、南江、汶川、泸定、西昌等7个县(市)进入收官阶段。8个试点县(市)初步查明文化资源84833个(处),其中国家级140个(处)、省级13831个(处),新发现新认定520个(处);旅游资源9323个(处),其中五级108个(处)、四级552个(处),新发现新认定3102个(处)。这些数据成果对整体把握和科学判断全省资源总体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试点工作检验了我省制定的资源普查标准,经过修订完善,形成了可在全省推广的标准规范。各地还积极探索在不同资源区域开展普查工作的模式和经验,兴文的“223344”模式、都江堰的“2+2+2+X”模式,南江的“真、实、全、严、活”五字诀等,为全省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奠定了工作基础。文旅部对此充分肯定,认为“四川进度快、效果好”。
目前,21个市(州)和其余175个县(市、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成都、广元、乐山、内江、自贡等地进展较快,顺庆区、射洪市、大英县等地已进入外业调查阶段。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川办发〔2019〕65号),全面安排部署全省资源普查工作。2020年,我省要全面完成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