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12)日,是成都七中建校115周年的日子,同时该校也将迎来高新校区开校10周年。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个特殊的校庆该校以“云上回七中”等方式把万千学子与母校相连,希望关于“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全球视野 中国脊梁”的体悟伴每位学子飞得高远。

成都七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无数人心目中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当然,办学能够如此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这包含着数代人的呕心沥血。
历史悠久
公元1905年,在合并重组享誉蜀中的芙蓉书院、墨池书院的基础上,成都七中的前身──成都县高等小学堂正式建立了。


从成都县高等小学堂到成都县中学堂,到成都县立初级中学,到成都县立中学校,再到1952年11月成都县立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14年,成都七中加挂“成都中学”的校名)。115年来,厚植在天府文化沃土中的成都七中是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名家辈出
兼容并包,网罗大家,学术自由。时光回首,115年来,成都七中薪火相传,名师辈出。古典文学研究家、语文名师白敦仁,传奇俄语教师沙依洛夫,“曾物理”、“贾化学”、“熊三角”、“鲁几何”,谢晋超、龚廉光、李都,文宗、许勇、石峰……星耀巴蜀。毁家纾难,矢志教育,开办新学的首任校长龚藩侯,抗战烽烟中高举救亡图存大旗的校长吴照华,为七中铸魂的校长解子光,杨礼校长、戴高龄校长、王志坚校长……今天,还有在成都七中成长、从成都七中走出的数十名校长、副校长等教育管理人才奉献在成都和四川省的基础教育一线。

115年来,先师前贤,代代七中人艰苦创业,革故鼎新,无论潮起潮落,顺逆兴衰,始终执著追求,初心不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辍耕耘,成都七中终于从当初简陋的小学堂变成了今天高质量、有特色、扬名五洲、享誉四海的著名学府,站上了中国基础教育极目远眺的高峰。
硬核七中
2010年9月,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在城南天府一街落成,迄今为止,除成都七中自己的两个校区外,成都七中已是一个优质教育的大家庭。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拥有国际高中、闻道网校、七中育才、七中初中、七中嘉祥、七中实验、七中万达、七中八一、成都英才等14家成员单位。分布在全国十个省两个自治区和重庆市的三百余所高中,近九万名高中学生每天通过卫星直播的方式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全国各地每天有九千余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的教师一起备课教学。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优势和优秀的教职工队伍。成都七中在115年的发展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走在了四川基础教育的前列,奠定了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七中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因素最重要:


第一是坚守学校的优良传统,一所学校的优良传统是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够建立起来,成都七中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如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在各种工作中打“团体仗”,坚持“聚焦课堂”,坚持“创新课程”,坚持加强班科教师集体、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建设,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常规机制,从而稳步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七中的教师有书卷气,七中的教研有学术气,七中的校园有书香气,七中的教师共创、共享、共担。七中的教师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追求卓越是一种风范,一种气度,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追求,有这种气质的七中的教职工有政治上的进取心、事业上的责任心、育人上的挚爱心和工作上的自信心,在成都七中有“能者尊、勤者荣、庸者窘、惰者羞”的群体氛围,一代代七中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家国情怀
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理性寄于腔调,站姿看出才华,善良映在瞳仁,步态显出境界……时光沉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塑造师生精神长相,在七中人的精神长相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七中人的精神基因。
2020年的4月12日本是成都七中建校115周年纪念日,但国家和整个世界还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阴霾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学校不得不放弃早就准备好了的庆祝方案,按下了校庆的暂停键,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战疫当中,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的精神基因,在灾难面前闪现的光芒、爆发的力量。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远在世界各地的成都七中校友一直关注着国内疫情。在网上看到华西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后,校友们就一家家商店寻找,采购了防护服和口罩,想尽办法发往成都,通过校友们的多次努力,这些防疫物资分两批运抵成都,四川省慈善总会和商务厅鼎力协助捐赠物资绿色通道通关,顺利送至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为成都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龚旭,是毕业于成都七中2005届3班的校友,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勤务和医疗管理专业,2009年大学毕业后自愿到西藏边防工作,2012年调入原成都军区卫生部工作,2017年转业到四川省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28日,他主动请战,告别刚出生6天的双胞胎孩子,赶赴武汉,参加武汉前线抗疫工作,后担任四川援鄂医疗队的总联络员,负责四川所有援鄂医疗队的沟通协调工作。他在武汉坚持工作52天,3月20日才返回成都。
此外,还有高2000届校友、陆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陈亭,2月中旬就随队奔赴武汉。还有……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大而能容,刚而不屈,中而无偏,正而远邪,斯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亦即学校培育青年之德性也。”正如现任成都七中易国栋校长在《写给115周年华诞的成都七中》时所言,每一个七中人,都要审是迁善,立身正大,德性庄严;更要模范群伦,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勇担责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