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特殊时期,居家抗疫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而此时,阅读的力量也更为明显。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精神午餐”活动如约而来。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民战“疫”之年,以“扶贫先扶志”为初心的精神午餐项目无法走进村小。4月23日,“四川发布·精神午餐”项目组以圆桌会议的方式,请来亲子阅读界、公益界知名人士,围绕疫情影响下如何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将“精神午餐”项目进一步升级为全阅读、全平台、全社会的“村小学生阅读公益平台”展开了一场“顶格头脑风暴”。
这是走进数字时代公益命题如何全面接轨的设问,也是一场最大量化“分享的意义”道路的求索。“精神午餐希望借力技术的力量、采用线上共享的方式,将过往的成果和经验产品化、平台化、全媒化,以此达到全社会共建、共享,帮扶村小学生阅读的目标。”“精神午餐”项目负责人如是说。
期待
作为精神午餐的见证者以及多次参与活动的阅读教师,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副校长李兰认为,阅读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有些改变可以通过数据来呈现,有些可以追踪采访,而有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会投射在孩子身上。”
为此,李兰建议,应该多想办法先改变孩子身边的人,例如家长和教师,以此形成辐射圈,影响更多孩子。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中欧校友爱心联盟副会长周玉亮在会上肯定了“精神午餐”五周年来的成绩。他认为,“精神午餐”项目是一项综合、立体、全面的帮助乡村孩子成长的计划,涉及到了阅读的方方面面。既有图书,又有阅读方法,还有专家团队。“既帮助孩子们learn to read,又帮助他们read to learn。”也就是通过阅读来成长,周玉亮说。
作家曾颖谈到,其实乡村小学并不缺硬件,国家修起了漂亮的教室,让他触动的是新教舍中蒙灰的书架与电脑,“乡村现在并不是缺东西,而是‘缺认识’。而精神午餐项目的启智阅读,不仅是送书,更是送智慧。”
收获
2020年,“精神午餐”迎来五周年。从一个小小的流动图书书箱到遍布四川的百余乡村小学“共建共享”,5年来,“精神午餐”带着无数小朋友、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公益人士的祝愿飞速成长;5年来,“精神午餐”走过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雅安、达州等多个地区的百余所贫困村小;5年来,“精神午餐”为百余所贫困小学数万名儿童点亮心灯。
报告统计,经过五年来的努力,项目众筹绘本、科普书、图画、作文等优质图书近10万册;走进凉山木里县、攀枝花阿署达、盐边县、达州大竹县、甘孜雅江县、雅安天全县等市州区县覆盖188所贫困村和少数民族山区的乡村学校,招募志愿者教师200余人,直接受益学生20599名,先后向乡村小学教师提供专业的阅读教学指导培训近50次。
五年来,精神午餐项目组建了近20人的专家团队和200余名优秀乡村小学教师的志愿者队伍。同时,增强公益志愿者的参与感,激发志愿者的主人公意识,让项目获得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包括四川同心慈善基金会、众之金服集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德和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喜马拉雅、灰狗运业、携程、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单位积极参与活动,将更多关爱送到乡村小学,让更多乡村学生受益。
城市的灯光和乡村的星光,能交汇呼应。
和我们一起,即刻行动吧。
你的智慧,你的语言,你的视线,你的爱心,你的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成为另外一些人的希望。
世界很大,而孩子们心的世界和新的世界可以更大。
这些珍贵的梦想,期待有更多的你,和我们一起来守护。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