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区“三年攻坚” 55个项目合计新增学位4.6万个

2020-06-17 16:24: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金牛区教育局始终秉承“城市更新到哪里教育就配套到哪里、产业推进到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项目落地到哪里教育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结合功能区规划建设进度,以“改革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小学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切实以优质教育配套主动服务总部经济、主导产业、新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心仪企业”落户发展、更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努力为金牛城市品质和价值提升营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中优提质典范区”贡献教育力量。

一、基本情况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来抓,确立了“建教育强区、办品牌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的目标。大力实施公建配套学校建设,着力增加学位供给,为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夯实学位保障。

金牛区“三年攻坚”实施55个规划教育点位建设。按年度分别为2017年5个、2018年18个、2019年17个、2020年15个,按类别分别为中学7个、小学19个、幼儿园29个。   

(一)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前学位供给情况。学校建成数偏少,从一环内至三环外建成率逐渐下降,建成学校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学位供给“不充分、不平衡”比较严重,随着金牛区职、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居住人口不断增加,二孩政策和成都市人才新政的全面实施,加上新增居住区主要集中于三环周边,多因素叠加导致部分片区幼儿园及小学学位短期内存在较大缺口。 

(二)实施“三年攻坚”行动至2019年底学位供给情况。近年来公建配套学校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至2019年已呈现学校(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1.9万个。

(三)实施“三年攻坚”后学位供给情况。目前,“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中33个项目正在推进,建成后可提供学位2.7万个。55个项目合计新增学位4.6万个,届时“保障有力、优质均衡”的学位供给体系将逐步形成。

二、建设推进情况

坚持“紧缺点位超常规建、高端区域高规格建”,落实“建一所靓一所”的理念,强化设计导则应用,确保新、改(扩)建学校功能完善、形态优美、品质优良。加快推进“三年攻坚”行动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学位供给能力。

2017-2020年,全区共实施55个公建配套学校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同时,按照“优存量、加增量”的思路,积极挖掘潜力,对片区存在学位缺口且具备条件的学校实施提档升级和改扩建,近年来实施了成都二十中、金建小学、沙河源小学、新桥小学、迎宾路小学、兴盛小学改扩建,着力提升学位供给,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其中成都二十中于2017年开工建设,分一期、二期进行,一期于2018年9月投用,二期于2020年完工。金牛区投资2.82亿元对学校实施提档升级:新增教育用地22余亩,新建建筑6.27万平方米,改建宿舍楼0.7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00个。

三、建设公园城市下的学校设计导则

金牛区教育局推动学校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布局提升,打造更具公开性、开放性、安全性、舒适性、优美性的新型校园,让金牛校园成为公园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开放式的多维空间设计,处处浸润绿色低碳理念。在发展站位上坚持对标先进,在发展主线上坚持现代化引领,在发展主题上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清晰金牛学校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现代办学理念和先进管理为关键,以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以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为标识,形成“一校一景、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品牌发展格局,建设与未来学校发展形态相适应、与城市文态形态业态生态相协调、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相匹配的“美丽校园”。
在建设形态优美、功能完善的校园时,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校园空间建筑文化,吸收其它经典建筑元素,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布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创造自由、开放、共享、交流、多元化、亲近自然的多功能空间,以此更好地培养和引发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潜能。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大胆退让学校前区空间,借助市政绿地、防护绿带、人行绿道自然延伸到学校内部,将绿色引入孩子们的视野,用“围”与“透”的结合让空间充满灵动的美。将公园城市格局作为花园学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基础性配置要素,强调城绿共融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坚守规范红线,适度超前建设,学校建筑“上天入地”(开发利用屋面及地下空间)保证校园具备丰富的空间变化。选择适合的建筑形态,目前主要采用围合式、半围合式、发散型、分散型、院落式、独联体等形态布局,但应以新中式建筑形态为主,透过建筑这本无言的教科书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以钟楼(钟塔)、平坡结合屋面、文化烙印显著的大门围墙等金牛校园特有建筑元素提升辨识度,作为片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市民眼中的漂亮学校。同时为了使建筑更加的灵动,活泼自然,倡导建筑风格和而不同,凸显所处社区及领办校园特色。

在架空层、退台、露台、屋面、走廊过厅等交互空间内采用半围合或全开放的布局形式,体现趣味性和多样性,形态上不拘一格,最大程度地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应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动态变化。根据“海绵学位”弹性需求,预留部分教育空间,采用建筑空间可变技术,对建筑使功能、形状,开放程度等进行空间提升设计,实现空间布局调整、组合方式转化,最大程度满足未来师生对建筑可变需求。此外,在不影响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将学校对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