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进大山里|内江师范学院“准老师”凉山顶岗实习支教:从学生到老师“破茧成蝶”

2020-09-09 15:45:00   四川发布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四川发布聚焦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围绕决胜全面小康,通过九位不同类型的老师,为您讲述四川教育路上的奋斗故事、脱贫故事。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坚持读书,不要着急出去打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2020年7月10日,结束了近一年顶岗实习支教的司其呓离开了大凉山越西县。

回想起第一次上课与孩子们见面的场景,司其呓依然觉得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台下50多个孩子,那一刻我感到手无处安放,说话紧张地嘴唇都在发抖。”

作为一名大四的“准老师”,在过去的一年里,司其呓完成了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从学生到老师 “站上讲台你就有了责任”

司其呓是内江师范学院2016级美术学专业免费师范生,2019年8月在得知学校需要招募一批师范生去到凉山州顶岗实习支教,司其呓叫上了五个平日里关系要好的同学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报了名。“小时候常听说大山里一位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的故事,觉得很伟大也很感动,所以支教一直是我的梦想。”

那一天,司其呓和同学们坐了近10小时的车从内江来到凉山州越西县,抵达时都已是傍晚。“教育局把我们安排住进了学校分配的宿舍里,县里条件比想象的好很多,基本生活用品都有保证。”司其呓说道。

在司其呓被分配的越西县新民中学,学校学生有1900余人,而学校里专业的美术老师只有两位。司其呓不仅需要负责初中年级的美术教学还要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这对于从未真正站上过讲台的他而言内心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确实能够特别快速的成长。”司其呓感叹道。

就在抵达越西后的第三天,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司其呓和同学们正式见面,看着台下一双双好奇而纯净的眼睛,“那一刻说话都有一点缺氧的感觉。”

据司其呓介绍,大学里虽然学的是师范专业,也会有课程试讲,但是面对的对象都是老师,与真正站上讲台还是会有差别。让他最为感触的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的眼神中那种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种责任在肩的感觉,我想要把我所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

每一次上完课,司其呓都会和一同前来顶岗实习支教的同学们针对每堂课出现的问题、亮点进行讨论,总结每一堂课的得失,对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从一开始的怯场,到自信走上讲台,这位“准老师”不断成熟蜕变。

与大凉山的重逢 “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其实按照学校规定一位同学只需要去顶岗实习支教一个学期。”2020年3月,司其呓再一次主动申请前往凉山州越西县顶岗实习支教。

“因为大四下学期很多同学都有论文的压力,加上不了解凉山的现状,会觉得环境很艰苦,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愿意报名。”司其呓说:“我找到辅导员再次报名参加,并给班上的同学们讲述我在凉山的经历和感受,后来报名的同学甚至超过了计划人数。”

再一次来到凉山州越西县的司其呓显得有经验了很多,这回他去到的是越西县新民中心小学,虽然不用再担当班主任,他却需要教美术、英语、数学三门课程。

由于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小学生普遍性格也更为调皮顽劣,还有极个别孩子甚至都只会说彝语,这对于司其呓而言尽管挑战不小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也亦是得心应手了不少。

而一次经历却让司其呓重新意识到老师这个角色,不仅仅是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育人”更是关键。

“那是有一次班上两个原本要好的小女生发生了一点矛盾,由于我没有完全了解清楚状况,就让她们相互道了歉,后来她们两个反倒成了陌生人,彼此之间不说话。”这次问题解决的结果让司其呓有些意外也有些纳闷,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老师在孩子教育上的引导作用。

司其呓说:为了让两个孩子和好,我主动去和其他孩子们了解原委,发现了其中的误会,然后又找到两个女孩谈话,最终化解了她们两人的心结。“孩子们其实都很天真也很纯真,当你对他们报以真心,他们也会十足的相信你用真心回馈。”

如今,大四毕业的司其呓回到原籍所在地的一所学校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这位“准老师”也在经历中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破茧成蝶”。

9月,全川10余所省属开设师范类专业院校的“准老师”们也陆续收拾行囊奔赴凉山,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的华章,迎接属于自己的蜕变。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