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四川发布聚焦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围绕决胜全面小康,通过九位不同类型的老师,为您讲述四川教育路上的奋斗故事、脱贫故事。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费洁波是出生在泸定县的重庆人,六十年代,父母支援边区建设,来到甘孜州的这座小城,在机械厂工作。从此,他们把家安在了泸定。
那时,厂子里的工人和家属们基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那个钢铁丛林仿佛一个小社会,而费洁波是其中公认的“孩子王”。她从小就爱跟孩子打交道,加之当时想为父母减轻负担的考虑,费洁波18岁,便踏入了幼儿园的大门。
当然,生活并不跟想象中美好的象牙塔一模一样。首当其冲让她感觉糟心的,便是彼时边远山区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对幼师行业不尊重:不像“老师”,倒像“保姆”。例如,孩子在幼儿园摔倒了,家长根本不听她解释,“你不就是带孩子的,没有权利说话。”对于这种未曾预料到的情况,费洁波感到很郁闷。
但即便如此,费洁波也从未想过放弃,她想着,就算别人不理解,自己把一颗心扑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慢慢的,总会得到社会认可。
变化是潜移默化着悄然发生的。在费洁波担任中班老师的第二年,一场病,证实了这一点。费洁波因严重的扁桃体发炎无法再进行正常教学,只好去医院输液。“费老师,您病啦?”本因生病的疲惫而感觉昏昏欲睡的费洁波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童音,让她一惊。定睛一看,这不是班里的十几个小孩子吗?他们统一背着黄色的小书包,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寻找着费洁波。一群4、5岁的孩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纷纷在书包掏着饼干和水果罐头,这些是那个年代很好的东西,更是孩子和家长的拳拳心意。
费洁波说,她至今仍记得那些橘子罐头、梨子罐头的香甜滋味,虽然老师对学生的付出不求回报,但那一刻学生对老师的爱,家长对老师的关怀,让她知道,自己坚持走的这条路并没有选错。“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孩子们的表达是不会有一点点虚伪的。”
现在,学前教育在这个县城中已经越发受到家长重视。费洁波骄傲的提起,以前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子,现在已经当上了华西医院的副教授。费洁波说,这个孩子的父母思想在山区算是超前,他们很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很重要,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样在发生巨变的,还有幼儿园本身。现在县里的幼儿园,已不是费洁波记忆中最初逼仄的环境,简陋的条件。她印象最深的,便是以前每天早上需要烧开水,因为10点钟要准时给孩子们喝上热水。那时没有饮水机,甚至没有保温壶。烧开水只能使用碳火,又要注意通风,又要防止孩子们靠近火源。潜在的危险让她每天都提心吊胆。
“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大。”费洁波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幼儿园,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施都有了质的提升,“每间教室有空调、有电脑,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师?费洁波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幼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前有爱心、有责任心、信心这样简单的要求,基于这些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成长。
而对孩子来讲,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老师专业、丰富的教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费洁波认为,这比让幼儿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加重要。
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作为36年的老教师,费洁波也向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家园联合”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生活中,每个细节都可以教学。比如,进餐时如何让孩子们培养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呢?除了告诉孩子们粮食来之不易之外,给他们添饭时一次不能添太多。“饭盛太多,孩子们吃不完,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浪费也没关系。家长和老师不要偷懒,让他们少量多次的进餐,慢慢养成孩子不浪费的好习惯。”
2019年11月,经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批准,费洁波名师工作室成立。费洁波介绍,该工作室的工作理念为致力于学前教育,以教学为基础,以教研为导向,以培训为主线,专注于做一线教师力所能及、实际需要的研讨,聚工作室成员智慧,为教师成长搭建阶梯。工作室经常组织学习、研讨、观课、磨课等活动形式,提升甘孜州教师专业素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