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28日,地处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的盛世东方陶瓷,机器轰鸣,炉火熊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西部瓷都首条岩板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
当天,夹江县第三季度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集中开工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7亿元。其中,盛世东方陶瓷总投资4亿元的5条工业智能制造4.0岩板/大板生产线尤为吸睛,标志着西部陶瓷夹江产区进入岩板、大板时代,陶瓷产业成功实现从绿色转型到高质量迭代跨越。
破茧而出
顶级岩板吸引八方客商聚焦
开工仪式现场,一张张“刻”入精美画作的大幅艺术陶瓷引来众人围观。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涛指着一旁干得如火如荼的生产线,满脸自豪地说:“这便是我们新建的4.0岩板生产线的杰作。”
岩板,是陶瓷业界的“新宠”,代表着由传统概念的“砖”向“板”的质变。可替代木材、石材、石英石、人造大理石等建筑材料,还可应用到餐桌、衣柜、门板、冰箱空调面板等,推动陶瓷由室内外墙地砖领域向泛家居领域延伸。在利润率和附加值方面,较传统陶瓷可分别提升50%-60%左右。
前景广阔,潜力无限,不少陶瓷经销商瞄准商机将目光投向夹江。来自湖南的李当为便是其中一位。“岩板在质感上更加逼真,如今已成为陶瓷行业的潮流产品。而在整个西部,夹江岩板潜力巨大。”李当为兴奋地告诉记者,首度与川内企业进行岩板合作,如今已经有了订单。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作为西部瓷都重点企业,盛世东方陶瓷近几年立足创新发展,以陶为纸手工制作篆刻书画陶瓷,实现了陶瓷从铺在地上向美在空间华丽的转身。今年疫情之下,又危中求机,涉足岩板、大板领域,花巨资从海外引进先进设备,与国际原料巨头深度战略合作,引入国际顶端技术与新兴健康材料,开发顺应新时代的远红外抗菌健康板材、远红外石墨烯发热健康板材,勇做陶瓷领域追求顶尖技术的先行者、攀登者。
绿色转型
夹江陶瓷踏上高质量发展征程
而这,只是西部瓷都夹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的一个靓丽缩影。
时间回拨至1987年,夹江陶瓷点燃第一炉火,拉开了中国西部瓷都的序幕。历经数十载年的跨越,夹江培育陶瓷产能占据全省的80%、全国的8%,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关联企业1000余家,成功跻身国内四大陶瓷产区之列,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赞为“夹江现象”。
然而,长期的粗放发展,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2016年,陶瓷产业“一家独大”,陶瓷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70%以上,产业结构不合理,陶瓷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业围城现象严重,呈现出“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状态,一部分企业处于“僵而未亡”的状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夹江陶瓷产业面临不转型就退出的尴尬局面。
2017年初,新一届夹江县委、县政府坚定绿色发展,提出“退城、入园、减量、提质”八字方针,推进“煤改气”“退城入园”等系列部署。2017年-2018年期间,陶瓷企业由98家减少38家、产量减少30%;拆除煤气发生炉271台,全面完成煤改气工作;分类施策完成44家陶瓷企业的“退城入园”工作。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133天,PM2.5含量较2016年降低47.6%;陶瓷集群产值达到330亿元、较2016年增加70亿元,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一半以上来源于该产业,实现减量提质。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夹江陶瓷产区借助“煤改气”“退城入园”等前瞻性工作部署,在疫情期间努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开发出一大批新产品,让夹江陶瓷产业一直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为全国少有的实现产销两旺的陶瓷产区之一。
乘势而为
续写新时代“夹江现象”
今年9月份以来,夹江陶瓷产区大板、岩板成爆发式增长。盛世东方陶瓷3mm超薄岩板生产线竣工点火,技改大板生产线点火,建辉陶瓷3条技改生产线点火。
到今年底,夹江县将有盛世东方、米兰诺、建辉、简优、珠峰、索菲亚、广乐、建翔、兴泰和、华宏等12家陶瓷企业,新建、技改大板、岩板等高端陶瓷生产线24条,陶瓷岩板生产线预计达15条以上,打造为全国陶瓷岩板生产的高端“航母”。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中共夹江县委书记龚德勤表示,过去三十年多年的成功,铸就了西部瓷都的辉煌,也坚定了改革再出发的信心。未来,夹江将紧紧抓住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机遇,按照‘对齐标杆、跟跑发展,区域协同、成链补链’发展思路,实施‘借势发展’‘借才发展’‘借智发展’‘借财发展’‘搭船出海’五大举措,聚焦建成全国领先的陶瓷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高端陶瓷、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在西部地区成链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西部瓷都’将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淘沙中接续书写新时代的夹江现象!”看着一张张大板滚烫出炉,从三年改革阵痛中走来的龚德勤如是说。
李宇杰 邹勇智 贾帅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举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