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召开。在这样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上,既有80岁的耄耋老人,也有20岁出头的青年学生;既有“蓉漂”创新创造先锋,也有扎身脱贫攻坚基层的第一书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成都正乘民族复兴之势、借大国崛起之力,以为国担当力度标定城市发展高度。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如何接续奋斗,扛起投身民族复兴、服务城市崛起的历史使命?这场座谈会上,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讲述了他们的目标和征程。
历史照见现实
城市拾级而上开辟新境界
“这几年,成都发展变化之快,几天不出门,就像是出国。我们这样的老同志,如果不是老成都,可能天天要迷路。”今年80岁高龄的老党员阳正太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他的党龄已有54年。这位川陕革命老区红军城走出来的老干部,对百年大党矢志民族复兴、领航大国崛起的奋斗历程有着切身的感受。
“母亲带着只有4岁的我作掩护,挨家挨户给红军家属和乡亲们传递消息,乡亲们成功躲避了一场杀戮!”阳正太动情地回忆,母亲留下的红色基因在家族接力传承,长大后他作为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义无反顾加入了共产党,并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福祉奋斗终身。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娴给出了一组数据,见证成都的百年之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长到2020年81.5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至4.55/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降至2.27‰,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传染病发病率相比上世纪50年代下降97.0%,消灭了天花、小儿麻痹症,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消除了疟疾、碘缺乏病。目前,成都已拥有三级医疗机构110家,其中三甲医疗机构54家,是国家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都战绩骄人,是一座值得点赞的城市!”梁娴说,成都奋力夺取非典“零发病”,成功处置全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赢特大城市抗疫攻坚战,成为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本土疫情发病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复工复产最早的城市之一。“以人民为中心,是这座城市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将时间轴缩短,变化其实就在身边。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堃讲述了从“稀烂街”到“公园街”变化的故事。抚琴西南街紧邻一环路,建筑破败、管网破损、道路破烂,曾一度被戏称为“稀烂街”,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有着较强期盼。街道党工委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对该片区实施一体化更新,集成连片改造了30个老旧小区,提升了6条街巷,整修了4个游园,美化城市空间1.5万平方米,重塑了“市井西南、烟火抚琴”的老成都生活场景,昔日的“稀烂街”惊艳蜕变。
历史照见现实,成都拾级而上开辟新境界的奋斗征程受到全国瞩目。奋战在“东进”主战场的金堂县委书记辜学斌是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赴北京参加了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无论是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还是新疆西藏的县委书记,都由衷赞叹成都是新一线城市的典范,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家园。”辜学斌感慨,成都实施“十字方针”,实现了城市格局千年之变;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践,更受到全国的肯定。
当下远观未来
以为国担当力度标定城市发展高度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起步之年。启航新征程,这座城市还需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更大的奇迹。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赓续‘两弹一星’精神血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我们的担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首席专家柴霖坚定地说。他清楚地知道,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有后盾有优势。
座谈会现场,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04年我国深空探月工程刚立项时,柴霖作为专家代表去加拿大、俄罗斯交流访问,当时对方根本不相信中国有能力探月探火,对来自中国的专家只讲一些基本概念。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短暂的国外交流更坚定了柴霖做出中国标准、中国方案的深空探月系统的决心。从2007年开始相继研发出“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直到现在的“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佳木斯66米站等已成为世界顶尖的深空站,世界最先进的深空测控网建成。近几年,当柴霖再次碰上十几年前认识的国外老朋友,他们无比羡慕和佩服地对柴霖感叹:“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就是世界航天的标杆!”
“中国航天人取得的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业成就离不开祖国的强大后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举国体制优势。”柴霖表示,作为一名深耕成都的航天人,他将依托成都在航天地面设施运营、卫星载荷、航天应用等重要赛道上的独特优势,持续开拓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取得更大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成都打造成“中国航天硅谷”。
始终改革创新,塑造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是成都打造的城市未来动能,必将汇聚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因为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在为城市的跃升接续奋斗。
“我们的岗位虽然平凡,但是业绩却不平庸。”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的郑军是一名与数控机床“打了29年交道”的共产党员。目前,他所在的团队正在研制用于航空器零件加工的超精密数控车床和用于芯片检测工具加工的小型精密复合车床。这两项成果一个服务于“国之重器”复杂零件的精密加工,一个在芯片国产化进程中服务于芯片检测零件的精加工,均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立足创新发展、产业升级需要,我们要紧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步伐,参与到创新攻关、工艺改进、产品研发之中,为国家在更多‘卡脖子’的地方实现‘零的突破’贡献技能人才力量。”郑军表示。
因为每一个新生的力量,都在为城市的明天汇聚动力。
“‘蓉漂’是成都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深切感受到成都发展的现实热度、城市礼遇人才的诚挚温度,必将更加感恩、更有担当带动周边企业、身边‘蓉漂’建设成都、奉献成都。”“蓉漂”创新创业代表刘洋是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他说,成都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一批和他同样怀揣创业梦想的“蓉漂”青年在成都安了家、扎了根。未来的奋斗路,“蓉漂”的追求就是激扬奋斗精神、创造社会价值,把“创业梦”融入“复兴梦”,在实现“中国梦”中追求“个人梦”。
理想照亮奋斗之路,一代人的岁月芳华,书写城市荣光。(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