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你】全国政协委员吴德:端牢百姓“饭碗” 建议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降低大豆进口量

2022-03-03 18:58:00   四川发布

委员名片:

吴德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作为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高校又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关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降低大豆进口量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吴德充分发挥自己专业所长,今年多份提案都有关“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口粮安全和饲料粮安全,从供需角度来看,未来的粮食安全关键是饲料粮安全,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短缺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建议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降低大豆进口量。”

据吴德介绍,由于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我国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综合利用不足;而畜禽营养方式多采用北美模式,地方饲料资源利用效率低。“近几十年以来,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和非常规饲料资源挖掘的进度严重滞后,地方饲料资源利用率比欧洲国家低20%以上。”

对此,吴德建议,我国应加大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饲料配方结构,提高地方饲料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种养模式。

“在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中,四川农业大学覆盖了从种业安全到粮食高效安全生产、安全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学科门类及专业。”吴德谈道。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四川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再次入选。“从种子资源的保护到基因发掘与利用,再到突破性品种选育,川农大都实现了全覆盖。我们在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土豆等传统粮食作物的研究中有着突出表现。”他举例道,学校研发的玉米品种“川单99”、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等在四川推广面都达到了80%以上。“从品种选育到关键技术的研发,川农大一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努力。”

此外,四川作为全国种业大省,吴德还提出加快推进川种振兴的提案。针对四川农业用种供种保障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等短板,他建议,支持四川建设“西南畜禽健康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支持四川种业繁育基地扩面提质,支持四川种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四川优势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川种振兴迫在眉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振兴新时代西部农林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如何通过人才振兴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最重要的是抓人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吴德还带去了一份《关于振兴新时代西部农林高等教育建议的提案》。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的校长,吴德非常关注服务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乡村基层一线人才比较缺少,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这些大量具有农业知识和农业技能的人才很难能留到基层。”吴德介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农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农林院校尤其是西部农林院校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学科导致的资源不足等问题约束,一直存在着发展缓慢不足的问题,制约了西部农林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

通过调研吴德发现,西部地区农林院校资源保障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优,无论校均办学经费、校均专任教师数量、硕博士数量和比例东部均高于西部。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区和畜禽养殖核心区,但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和科技创新保障要素上仍有较大差距。

吴德建议,经费支持向西部农林院校适当倾斜,支持西部农林高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显著提升高层次农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支持西部农林院校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研究生扩招形势下,适度增加西部农林院校的硕博士招生指标。由部委层面牵头或指导全国性行业协会编制发布中西部的农林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提升农林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设立西部农林高校学生服务三农创新创业专项计划,给予入选计划学生资金支持和政策税费减免,扩大“三支一扶”中的“支农”名额,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成果。”

吴德还表示,希望高校能够培养更多组织管理人才到乡村,去进行乡村规划、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国家能够从政策上和个人发展上对扎根乡村的人才给予更多的支持,适当提高保险、住房补贴等。“下一步,我们将鼓励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工作,从产业发展还是乡村治理,帮助他们全面参与乡村振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周俐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