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寻虎 | 㑇舞虎头面具

2022-03-03 11:26:00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㑇舞面具:虎相

时代:清代

民族:藏族

质地:黄杨木

尺寸:高38.0厘米 宽20.0厘米 厚20.0厘米

来源:九寨沟县保华乡三合村

收藏: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博物馆)

白马藏语称“达额”,寓为威猛吉祥。镂空彩绘,后脑呈三角形,阔耳竖立,额头浑圆,浓眉凸眼,鼻梁高挺,双腮圆鼓,大嘴微张。

阿坝州博物馆保存的这批㑇舞面具征集于九寨沟县保华乡三合村,共9具,分狮头2具、牛头、虎头、龙头、凤头、小鬼2具、大鬼,皆为黄杨木质地。

㑇,白马藏族之方言,㑇舞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信仰,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是白马藏族在祭祀和喜庆节日时跳的一种面具舞,带有一定的祭祀性。此舞蹈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至民国年间。㑇舞按单数编排,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㑇舞的领舞者头戴号称百兽之王、森林之王的狮头面具,其余舞者所戴面具依次为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凤头、小鬼、大鬼。面具皆由木质雕刻、彩绘而成。其舞蹈是白马藏族民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