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崔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崔鹏曾提出“建议国家加大对四川生态建设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议。此后,他又提出“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保护法立法座谈会上,崔鹏把日常工作积累和关于长江保护的思考,提炼为科学可行的建议,服务长江保护法的编制。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注意到,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资源环境领域的工作与防灾减灾更贴切。在长期的研究中他还注意到,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是山区生产发展和脱贫的重要不利影响因素。
国际合作,特别是生命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全球协作,是今年崔鹏的关注方向。崔鹏建议,中国可以选择优势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国际研究计划,通过国际研究计划去吸引国际上优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展现中国的科技影响力。
“中国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多发、灾害种类多样的客观现实,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技术经验。”崔鹏认为,如果能够在防灾减灾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把中国的这些经验技术、智慧、模式推广到国际,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既可以体现我们的先进性,同时也可以体现我们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崔鹏还从发挥中国“科技影响力”的角度阐述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应该在一些有优势的领域内,发起一些国际研究计划,以中国人设计的研究计划来吸引国际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共同合作,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的科技影响力。”崔鹏告诉记者,中国已经在部分科技领域实现“领跑”和并跑,加强国际合作不仅需要技术协作,还涉及到资金、人员交流等机制的建设,中国需要在有科技优势的领域主动发起建设一些国际机构。
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崔鹏认为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政府牵头的国际对话机制,也可以是民间自发开展的’学会’或’平台’,我本人现在也在参与联合国减灾署与国际科学联合会共同推进的国际减灾计划的工作。未来科学家之间也可以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比如在中国设立国际合作项目,对接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研究机构,吸引感兴趣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
接受记者采访时,崔鹏反复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他看来,中国在生命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能够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暴发频繁、损失严重的国家,中华民族生于忧患,中国政府对减灾防灾极度重视,中国在减灾领域具有深厚的科技积累,具有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减灾成效和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减灾模式。”崔鹏表示,如果将这些技术和模式推向国际,既可以利用我国先进的减灾科技服务国际社会,又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实习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