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为引领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则是成渝地区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和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首要任务。
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具有哪些重大意义?主要目标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谋划布局?3月15日,中国民航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民航局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三个要求
定义民航双核快速发展
《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双城经济圈的客观要求,是民航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对加快推进成渝地区更高水平开发开放、促进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塑造内陆开放优势、提升西部民航综合保障能力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也将成为支撑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四大优势
两地合力发展势在必行
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以来,成渝地区机场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9.1%和4.1%。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111万吨,起降96万架次,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区域航空市场。其中,成都双流和重庆江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上升至全国第二和第四,体现出较强的市场发展韧性。
国际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成渝机场群已成为我国内陆国际航线最多、国际业务量最大、国际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2019年成都、重庆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超过230条,通航城市达86个,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地区)客货吞吐量987万人次和26万吨,2015-2019年均增长13.2%和13.4%,增速领跑全国枢纽机场。随着天府机场建成投用,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民航产业基础优势突出。成渝地区拥有多家实力雄厚的航空企业,以及飞行学院、民航二所等民航科教资源。同时,成渝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高端产业基地、科教人才基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与民航产业链创新链可以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区域协同发展有力推进。2020年8月,四川省和重庆市机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推进成渝世界机场群建设明确了总体框架。通过联合编制印发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民航局与四川省、重庆市构建了推动两地民航发展的政策协同机制。
五项举措
系统谋划布局建设路径
《指导意见》提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要紧扣“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到2035年,全面建成双核引领、便捷通达、安全可靠、智慧先进、绿色集约、协同高效的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航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的教育培训高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带动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双核引领,加快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建设。一是加快构建成都“两场一体”运营体系,加快江北机场扩建和规划建设重庆新机场,加快打造联通全球、覆盖全国的航线网络,与主要国际城市实现高效联通。二是推进成渝两地在国际航线、中转联程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合力提升机场群国际航线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三是提高国际航权开放和资源配置水平,基于成渝市场一体化统筹优化成渝地区中远程国际航权配置,提高航线航班和时刻配置水平。四是加快打造成渝轨道上的机场群,构建成渝都市圈1小时和城市群2小时的高品质出行交通圈。
协同联动,系统提升成渝机场群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一是培育绵阳等机场的骨干功能,有序推进机场改扩建和新建工程,提升机场群保障服务水平。二是优化空域资源配置,加强成都、重庆终端区建设、优化空域结构,健全军民航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与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相匹配的空域格局、运行模式和技术支撑能力。三是推进省(市)域机场、空管及航空公司资源整合,推动中小机场空管、机务等专业人才和特种设备统一管理模式。
共建共享,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航空服务网络。一是发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支点作用,加快构筑“干支通、全网联、体验好”的成渝机场群航线网络,系统提升航空服务的通达性。二是发挥成都、重庆国际枢纽的货运功能,加快提升专业保障能力和口岸服务水平,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与成渝地区产业布局和消费升级相匹配、支撑西部对外开放的国际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加快构建通用航空基础保障网、低空运行网、应急保障网和多元服务网,汇聚通用航空产业链,建设全国通用航空产业高地。
创新驱动,联合共创民航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示范。一是在航空电信、航空物流、民航交通流、机场运行与控制、航油航化、通用航空、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流民航科技创新中心。二是高水平建设成都、重庆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国产民机、航空电子、无人机等为重点,加快打造航空经济指向突出、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民航产业高地。三是发挥民航业内外院校教育培训资源,增强西南地区民航人才战略储备功能,打造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民航人才基地。
合作共赢,成渝携手构建区域民航协同发展新机制。一是推进川渝两地机场集团率先在国际航线、中转集散、空地联运、应急保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深化互利互信,实现全方位战略合作。二是深化机场与基地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聚焦国际航线、联程联运和服务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在成渝主要国际航线市场开展联营合作。三是深化局省、局市合作,构建两省市和民航共同组建的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2+1”沟通协商机制。四是统筹国际航线培育等产业扶持政策,构建跨行政区域协商工作机制。
补齐短板
准确把握建设机遇
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机场群,在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过程中,两地还需共同面临国际枢纽功能不强、机场群综合保障能力不足、区域民航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的挑战。应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求,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要准确把握机遇,加快提升战略支撑能力。
两场一体
提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
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构建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模式,提升双流国际机场运营保障能力:力争2025年,成都航空枢纽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以上,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90万吨,其中国际(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75万吨。基本建成辐射全国、连通全球的航线网络:突出成都西向南向门户枢纽优势,增加欧美澳主要国家通航点,逐步加密远程航线航班。增加非洲、中东、中亚、东北亚等地区新航点。加密港澳台地区、东亚以及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班频次。进一步提升枢纽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成都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建立成都机场口岸7×24小时通关的长效机制。
补齐航空货运发展短板。增加天府、双流机场货运开放时段;组建全货运航空公司;支持机场、航空公司、国铁系统紧密合作。
分工明确
差异化发展双机场体系
“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机遇,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打造成为引领西部民航发展的国际航空枢纽,引领交通强国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引领西部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引领全国民航创新发展的示范高地。
预计到2035年,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50万吨,国内通航城市220个,国际通航城市达到150个。
未来,天府机场定位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是服务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机场,重点打造国际客货运航空枢纽;双流机场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主要运营国内商务航线和地区航线,保障国际公务航空业务和国际备降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