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起,四川开启“汛期”模式
六月,进入主汛期
汛期情况如何?
未来雨日还会增多吗?哪里雨最多?
6月14日,四川发布《微访谈》栏目
走进四川省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鹏
为你划重点!
汛期情况如何?
──预计今年主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平均气温略偏高
据中国气象局研判,受拉尼娜事件和汤加火山爆发影响,今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增加。张鹏介绍,对于四川来说,2月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大,3月全省有133个县站平均气温达历史同期极值,乐山、眉山、宜宾、达州等地遭受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情况实属罕见。4月11日资阳安岳也出现了瞬时风速37.4m/s(13级)极端大风冰雹天气。
5月,全省平均气温18.6℃,较常年同期偏低1.0℃,位列历史同期第11低位,全省大部气温均偏低,其中攀西地区大部偏低1.5-3.1℃,仁和、汉源2站平均温度为历史同期最低。全省平均降水量127.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位列历史同期第5多位。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盆地部分站点偏多超过1倍,江安、内江、洪雅、新龙和都江堰5站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共出现暴雨63站次,暴雨站次数为历史同期最多,5月8-9日出现了我省首场区域性暴雨。
根据省气候中心分析预测,今年主汛期(6~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512.6毫米)偏多,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23.1℃)略偏高。
哪些地方雨多?
──盆地北部、中部、川西高原北部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30%
今年汛期降水量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地区需要重点防范?
张鹏介绍,今年全省汛期降水量多的地方主要分布于盆地东北部(南充、巴中、达州、广安)、盆地西北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盆地中部(资阳、遂宁、内江)、川西高原北部(阿坝州、甘孜州北部)等地区,预测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30%,省内其余地区偏少10~20%。
南充、巴中、达州、广安、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资阳、遂宁、内江、阿坝州、甘孜州雨日较多,降水范围大,区域性暴雨过程多,可能出现阶段性汛情,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盆周山地地区、攀西地区有强降水集中时段,易引发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中小河流域防汛工作,同时关注因持续性降雨和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防范。
灾害如何防范?
──建议加强中小河流域防汛工作 盆地中、南部相关地区做好防暑降温及电力调度工作
此前气候中心曾预测今年汛期极端天气偏多,可能会有哪些气象灾害?张鹏解答,今年汛期,四川气候状况呈现“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入汛偏早、灾害偏重”的特点,主汛期(6~8月)全省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涝重于旱,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省北部。
可能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
一是阶段性强降水和暴雨洪涝。汛期我省雨日较多,降水范围大,区域性暴雨过程多。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汛情,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但仍需关注阶段性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建议加强中小河流域防汛工作。
二是气象干旱。盛夏(7~8月),盆地南部(自贡、宜宾、泸州)、盆地西南部(雅安、眉山、乐山)有一般性伏旱发生。各地需密切关注夏伏旱发生地区及发展趋势,根据有利气象条件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利设施蓄水,降低干旱危害。
三是高温热浪。盆地中部(资阳、遂宁、内江)、盆地南部(自贡、宜宾、泸州)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发生,高温日数接近常年略偏多。相关地区需实时做好防暑降温、电力调度工作。
四是山洪地质灾害。汛期降水偏多区域与地灾多发易发区高度重叠,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因持续性降雨和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防范。
五是雷电。7-9月是我省雷电高发时段,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区域、盆地内的丘陵地区是雷电密度最高的区域。眼下已进入雷电活动高发时期,建议公众随时随地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出行。
工作如何开展?
──我省已实现逐小时滚动更新0-24小时降水、气温等预报,分钟级滚动更新0-2小时降水预报
面对今年汛期复杂天气形势,全省气象部门如何应对呢?
张鹏表示,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坚持把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防汛减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理顺气象服务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部署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和自查工作,深入排查治理隐患。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
同时,加快实施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建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健全网络安全日常监控和处置流程,以及气象数据应急传输流程,确保数据传输时效。做好重要气象装备的维护保障,强化应急观测和备品备件储备管理,组织各市(州)气象局开展应急观测演练,提前做好应急观测各项准备,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技术,是气象预报的核心。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预报预警能力提升,也是气象人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启动西南低涡实时监测预报业务试验,强化风云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在短临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建立省、市、县三级渐进式气象预警工作机制,规范县级暴雨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技术流程,及时开展极端天气技术分析和复盘总结……这些都是切实提高预警信息时间提前量和准确率必须要经历的“课程”。目前,我省已实现逐小时滚动更新0-24小时降水、气温等预报,分钟级滚动更新0-2小时降水预报。
此外,防汛减灾需要多部门协调联动。省气象局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与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山洪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开展常态化会商。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备案,登记各部门气象灾害预警责任人10.8万。加快落实《四川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预案的市县各级本地化修订,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制定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内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极端强降雨巨灾气象服务应急预案等。
汛期
是窗外延绵的雨
更是对气象、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而言的
一场硬仗!
做好万全的准备
才能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川叔提醒:
小伙伴们出行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