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1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村民杨大爷骑着电动三轮车开始出门转路,行驶在墨绿色的健身绿道,路过原先自家的稻田,他驻足观望:“是比我原先种得好。”现如今,杨大爷再也不用亲自下田耕种,通过土地流转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且随着三河村近年来游客的增多,杨大爷家的柚子也卖出了好价格。
这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新都区城乡社区发展成果的切片镜头。这一天,杨大爷的生活被记录在“香约幸福·媒体联动看新都”直播大连线活动的镜头里。
2017年9月,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拉开社区发展治理的大幕。经过近5年建设,不仅城市中的老旧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远郊的乡村,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治理经验与打法。
2021年,新都区的“珠链锦绣”社区游线获评成都“最美社区游线”。乡村林盘如何打造成品牌项目?居民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社区发展和治理成效如何?我们就以此游线为例,剖析新都区在城乡发展治理中的“秘笈”。
秘笈一:特色的塑造
品牌效应助推经济发展
乘地铁5号线至终点华桂路站,换乘“香城乡巴”,即开启了一段一站一景的“珠链锦绣”田园旅程。河中碧波荡漾,路旁花团锦簇,风吹麦浪、小桥流水。
这条游线以绿道为串联,以林盘为依托,集成连片打造。途径桂湖、新繁、斑竹园三个街道,以100公里的乡村绿道慢行系统,串联起芳华微马公园、尖锋运动公园、夏河溪乡野公园等八大特色片区,并按功能划分为乡野风情体验区、运动活力体验区、共享庭院体验区,各个分区主题鲜明、特色各异。
在各个点位的打造过程中,新都区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品牌塑造,深度挖掘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最终赋予其经济价值、生活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此过程中,涉及土地流转、人员协调、文化导向、思路指引等许多细节工作,这时候就凸显了社治工作的价值。
“珠链锦绣”是一条成功的品牌游线项目,而这条线路上,还有许多“明星”品牌点位。这就是新都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秘笈一:塑造特色品牌。
“成都足球第一村”品牌,让三河村由默默无闻一跃而成网红地;状元故里“升庵书香公园”品牌,让天府清廉教育再添新坐标;尖锋运动公园作为谷爱凌和苏翊鸣的“秘密训练基地”,让人们将目光聚焦这个国内最大旱雪主题公园……
6月18日上午,“柚宝杯”成都市级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在三河村开赛,赛事期间,预计将带动近5000人次来到三河村游玩。“截止目前,三河村已连续举办足球赛700多场,吸引逾10万人观看,如今的三河村,每逢节假日,道路两旁停满了车,人们来这里踢足球、听音乐、喝咖啡、露营……惬意又自在。未来三河村计划把“柚宝杯”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做成全国赛事,从成都足球第一村努力迈向中国足球第一村。”三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杰说。
成功塑造的足球运动品牌带来了高流量,接下来该怎么做?
斑竹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要引进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推动乡村配套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赛事集聚的资源要素向旅游、餐饮、零售等延伸发展。”
谭杰说:“三河村探索出了一条以足球运动为牵引,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我们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引入斯诺克冠军工作室、引入乡伴文旅建设三河‘理想村’……2021年三河村村集体收入146万元,人均纯收入3.241万元,40%以上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秘笈二:思想的指引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鸡犬桑麻、茂林修竹、炊烟袅袅……川西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珠链锦绣”线路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田园美景,却不止只有美景。
仔细观察“珠链锦绣”线路点位,升庵书香公园里坐落着天府家风馆、夏河溪乡野公园里嵌着两个非遗文化展馆、线路上还设置了2个运动为主题的公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注重文化振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要进行优质思想文化的输出。──这是秘笈之二。
镜头聚焦升庵书香公园──瓦灰色砖墙简约低调,全玻璃幕墙明镜清透。这里是明朝状元杨慎(杨升庵)的家乡,升庵文化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都区高度重视其传承创新,并力争将升庵文化打造成城市的亮丽名片。
为弘扬天府清廉文化、传承先贤良好家风,园内建成的天府家风馆是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链接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6月2日,天府家风馆电子屏上显示:2021年7月26日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单位725个,共计807批次,45353人次。“升庵文化在本村和外地都传播开来,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增强,如今村民都会很自豪的说一句:我家在状元故乡。”香投集团资产管理部副部长邓怡说。
来到夏河溪乡野公园,开阔的田园乡村映入眼帘,翠绿林盘、清澈溪流、茵茵绿草、花团锦簇,扑面而来是世外桃源般的乡野气息。公园于2017年引入了棕编大师工作室,又在去年引入了新古典刺绣品牌绣兰道,开启了非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新场景的“文农商科旅研”六位一体探索之旅。
今年5月底,一套张大千先生画作的蜀绣版复刻作品在夏河溪乡野公园的绣兰道展出,这套“梦回故山青”系列蜀绣早在2012年参加“东张西华──百年珍藏大展”时与毕加索真迹同台展出。“开馆以来,我们举办蜀绣主题活动20余场,各类主题的展览参观人数超3000人次,在公园里传播非遗技艺,让人们在‘珠链锦绣’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浸润。”绣兰道创始人胡丹说。
秘笈三:资源的嫁接
让乡村生态宜居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半围合的花架围栏,青砖铺地,绣球花开满庭院,路过绣兰道,不禁想走进去品一壶茶。而过去,这里是三座破烂的老旧民房。
“我们租下了这三户村民的旧房子,连猪圈的面积都计算进去了,村民一年可收租3-4万。”锦城村党委书记、主任舒凯说,搬走的村民现住在锦城小区,每年只需支付3000多元的费用,“最初他们不是很乐意,我们就经常上门做工作,现在经常在小区碰见他们,搬进楼房里,干净又方便,他们开心的很。”
这就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土地资源流转使用协调对接的案例。
“‘珠链锦绣’”乡村振兴示范廊沿线点位大都属于乡村范畴,乡村振兴离不开要素资源保障。”斑竹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资源要素的保障主要分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主要是对接和保障“老村民”的利益与需求,“在发展治理过程中,我们不能搞大拆大建,更不能越过耕地保护‘红线’。坚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有效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要素资源。”该负责人说,同时还要依托农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就业、院落改造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通过“硬件提升+居民自治”的模式,激发村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对外则是筑巢引凤,吸引“新村民”进驻带动乡村振兴。“新都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实施‘两民融合’行动,推动‘原住民’与外来‘新村民’联办活动、联谋发展、联营产业。”该负责人说,截止目前,三河村引进斯诺克亚青赛冠军肖国栋、国家著名作曲家昌英中等‘新村民’29人,在这片土地贡献智力支持,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去年9月,由中粮可口可乐四川公司以“乡村振兴合伙人”的身份牵手三河村,共建的“乐在农家”人工湿地正式揭牌。旨在处理农家乐生活污水,改善水生态环境。未来双方还将着眼于更多领域的合作,包括主题餐厅的打造以及工业游+生态游线路的规划等。
“对内对外资源的有效嫁接,能助力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让乡村旅游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集体经济增收。”该负责人表示,新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助推“珠链锦绣”打造集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廊。
【专家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逻辑: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对空间的整体把控与全域布局,将三个镇(街道)的若干乡村资源“集成”开发,通过提升该区域(农村片区)的文化与生态价值,促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进而形成发展保障。与此同时,针对每个乡村,则以项目驱动为方法(即以项目化的方式包装乡村,文中所提的打造“品牌”),一方面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引导,另一方面通过项目以事赋权、激发百姓的主体能动,从而逐渐打造出“珠链锦绣”又“珠珠不同”的片区集成发展之锦绣画卷。
那么,这同乡村治理有什么关系呢?同城市基层治理重点在满足多元化居民的诉求不同,“珠链锦绣”画卷之所以能在乡村空间绘制,其背后的组织基础与集体行动至关重要,若没有观念一致的村民发展诉求与村集体行动的一致意见达成,这副乡村发展画卷便无法绘制,换言之,乡村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的组织秩序有效达成和村民集体对乡村发展秩序认知一致等乡村治理要素关系的理顺为基础前提的。
──刘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