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考古》好评如潮,高质纪录片或成泛娱乐时代破圈“黑马”

2022-11-16 19:03: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聚焦于文物背后的考古工作者,以“人物”为切入点打造非常规视角的历史人文纪录片。泛娱乐化时代中,这部重内容、文化输出的纪录片为何能够受到大批用户的青睐,斩获9.1高分佳绩?

「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神秘红褐色斑点为何物?」

网友:四川牛油火锅底料

哔哩哔哩首部全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即日收官,全五集的弹幕区无一例外充满了“哈哈哈哈哈”,气氛一派欢乐祥和。满屏笑声中不乏网友的各类有梗发言:戏称黄金上的红褐色斑点为火锅底料、被技术过硬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所折服并说他是唯一的哥、而文物修复师曾大爷下班之余打麻将的画面上则有人对出牌技巧指点一二......

除此之外,纵观评论区你会发现有不少“好奇宝宝”对于考古事业充满了探索欲:为什么要划分地层线,为什么发掘结束后的探方需要回填,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去工地和考古人一起挖土?

就平台目前的反响来看,这部纪录片无疑对上了大多数年轻用户的胃口。所以自播出以来,《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B站站内的播放量已达到3000w+,热度直达纪录片热榜榜首,实现了口碑和观看量双丰收。

随着年轻一代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断提升,年轻用户或将成为纪录片受众的主力军。一部纪录片如何在众多同类影片中脱颖而出,答案或许都能从《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口碑突破中找到一些参考。

新主题打造考古背景纪录片差异化

和众多以文物为叙事主体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对准考古工作者,从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入手,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观看过程中我们跟随着这群考古人的脚步,揭开了小众职业的神秘面纱,从文物发掘到修复的全程让观众的求知欲得到极大满足。

除去内容上的差异化,本片一改《中国通史》、《河西走廊》等同类优质纪录片的严谨画风,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考古人句句带梗的你来我往:王瑞看着宋墓中的石头断言“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掉了”,冉所聚餐煽情后笑称“都怪考古太忙了才让大家都单身”;还能听到笑点密集的高能旁白:当某探方被怀疑是古人留下的垃圾坑时,旁白极限单押“即使是垃圾,也未来可期”。

你看,就是这么一部不太一样的纪录片讲述了一群不太一样的考古人,用娱乐化的方式实现知识点输出,补足了纪录片内容易落于“枯燥”的短板。

同时,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视频的进度条图标是考古用的手铲。为了增强趣味性以及体验感,观看过程中发送相关弹幕还会有彩蛋掉落。全套装备把观影仪式感拉满,这就是小细节成就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吧。

三星堆相关纪录片有很多,《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抓住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热度风口,但不随波逐流,把极易同质化的内容做出创新与差异,成功成为了所有三星堆纪录片中最不一样的那一个。

见微知著·从小人物身上窥见“不平凡”

第一集中,负责K8祭祀坑发掘工作的大师姐何晓歌因为因为维持跪趴姿势伤到了腿,赵昊问她是否需要休息时,她摆了摆手表示还能坚持,随后笑着向大家展示自创的“圆规式起立”让大家安心。这个女孩子身上的坚强乐观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倍感心疼。

第二集,在田野之上,探方之中,这些与我们年纪相仿的90后考古工作者们尽显初生牛犊的专业度。文物发掘严谨而漫长,他们言语间却充满了对考古的向往与热爱,好像为爱发电真的能让工作变得有趣起来。谁看了不被他们热血所感染呢?

第三集,曾大爷在三星堆修了三十年陶,一心将技艺磨练得纯熟高超,活脱脱的世外高人。但脱离工作,到点下班、娱乐活动是打麻将却又让这位大爷沾染上许多生活的烟火气。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人物上的着墨颇多,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作为切口,深挖其中的故事与魅力点,做出真正的好内容。

影片内容越接地气往往越容易能让人产生共鸣,考古高光之下,这些鲜活生动的独立个体所展现出的优秀特质反而更能够让观众有所感触。本片通过讲述“考古人”的事迹传递“不平凡”的美好与正能量,用“小而美”的角度赋予了当代年轻人一个感情归属。

优质内容更满足Z世代知识需求,知识类内容或成未来热点趋势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等一系列人文历史色彩浓重的纪录片在B站走红表明年轻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正如在哔哩哔哩“记录即有光”主题的首届纪录片发布会中,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说到:“以纪录片为头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视频从B站兴起,意味着Z世代正在推动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作为播出成绩优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在过往优秀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创新,全片用年轻人的社交语言刻画考古工作者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知识输出内容趣味化,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无疑是获得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目前看来,知识内容板块的未来发展趋势十分可观,而纪录片也正处在逐步往高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相信只要创作者们在保持记录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入发掘能够戳中年轻受众“痒点”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内容成为破圈之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