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为何三星堆博物馆能收获百亿流量频频出圈?四川博物院在文博特色研学旅行上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践?重庆这些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何受热捧?……5月16日,在川渝博物馆联盟2023年年会上,来自川渝地区的数十家博物馆齐聚一堂,开启一场精彩的“博物馆夜话”。
作为全国6180多家博物馆中唯一独立创办干部学院的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何发展特色?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务办副主任杨敬华提到,学院充分整合利用红岩博物馆54处革命旧址资源和10万余件馆藏珍贵文物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注重整合重庆地方资源,为学院开展具有红岩魂、重庆味、巴蜀韵的特色教育提供丰富内容。
当万里长江最迤逦、最壮美的华章──长江三峡段,遇见睡衣、眼罩、拖鞋、毛巾……会变成啥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给出的答案是:备受关注和热捧的文创产品。会上,三峡博物馆党委委员、文创与合作处处长池林介绍,2019年,三峡博物馆牵头成立了由21家博物馆参与的三峡文创联盟,聚焦三峡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了具有辐射力、传播力很强的联盟品牌形象。云阳博物馆的“江上风清”文创系列、夔州博物馆的“礼好夔州”系列产品、忠州博物馆推出“良玉·良遇”系列、柑橘系列等文创产品,都进一步扩大了三峡文化的影响力。
今年“五一”假期,三星堆博物馆连续5天门票都提前售罄,可见其火热程度。近年来,聚焦三星堆、走进三星堆、宣传三星堆的人越来越多,三星堆文化可谓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目光。会上,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就从传统媒介、影视影音、文化交流与展览、新媒体利用、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产业、IP赋能等多个角度揭秘了三星堆传播频频“破圈”的秘诀。她举例,近两年统筹拍摄《古蜀瑰宝》《又见三星堆》《闪耀吧,中华文明!》等20多个大型纪录片、专题片以及节目。其中,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站内播放量近4600万,实现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三星堆文化为载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董静提到,下一步,还将重视跨学科研究,将三星堆文化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视角。同时,努力开拓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三星堆文化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和现代科技,做好三星堆文化魅力的鲜活传播。
作为全国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项目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四川博物院又带来哪些探索经验分享?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介绍,早在2016年,四川博物院就开始策划和组织开展以文博资源为特色的主题性研学旅行,并且研发并实施了9类研学旅行线路和课程,包括古蜀、古建筑、三国文化、非物质遗产、自然科学、古都系列等主题,形成省内外研学旅行线路15条,参与学生3000余人。
“四川博物院文博主题研学旅行呈现出三方面特点。”钟玲介绍,包括从馆内主题课程延伸到馆外研学旅行;以线路整合省内外文博资源,协同省内外场馆的交流合作;基于供需关系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地、学校、企业的多方协作。她举例,例如开展的三国主题研学旅行,就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出发,经南充阆中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剑门关、翠云廊等遗迹,充分结合学校历史课程内容,用以物证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钟玲透露,四川博物院2023年研学旅行项目要“再出发”!“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研发和执行团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与20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深入的座谈和交流。线路主题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相衔接。”钟玲介绍,其中,今年主推的“长江之歌研学旅行线路”,将沿着母亲河的足迹,从入海口出发,溯流而上,行经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五座城市,从水利、生态、考古、文物、历史、科技、艺术等不同维度解读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不仅穿越当代、近代、古代千年时光,还跨越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圈。
“这些年博物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活化’。从今天各个博物馆的发言中,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博物馆在文物‘活化’工作中,都要挖掘好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广义上的创新。”重庆市政协常委、文史与学习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武彦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