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年来,崇州市司法局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队伍建设、业务创新、法律服务精细化水平,靶向发力,全面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推动人民调解与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深度融合,全面打通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在源头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实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党建引领”融合共进。坚持党建引领,确立“党建+法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创立人民调解党员“先锋岗”,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组建“老党员”调解先行队与新“入门”人民调解员结对“传帮带”,研讨调解难题、磨砺调解技巧。同时,联合司法所党支部,积极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党史”为主题的党建活动,打造出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群众口碑好”的人民调解党员先锋队伍。二是人员保障足额配置。依托“村(社区)法律之家”,整合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村(社区)法律顾问等资源力量,加强“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等纠纷化解平台建设,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入户全覆盖,确保“村村通调解,就近可调解”。积极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增强基层服务供给,目前已聘任8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各镇(街道)调委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三是融合资源借用外力。积极创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从法律专家和执业律师中选聘政府法律顾问、村(社区)法律顾问,做好“协助党委政府依法决策、提供基层法律服务、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开展立法民意收集”等各项服务,有效提升农村法治供给水平。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乡贤”作用,成立“大树工作室”“手拉手示范调解工作室”,深度参与人民调解。
全力推动业务创新,坚持“法治统揽”
一是做到“积极主动”。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当好党委政府法治建设的参谋助手。构建以司法所为主体,以健全法治审核机制,购买法律服务力量为支撑的“1+N”的合法性审查模式,积极参与镇(街道)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同、协议等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全面做好辖区党委政府法律事务服务,为依法科学决策筑牢“防火墙”。二是做到“优质服务”。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努力成为人民群众寻找法律服务的重要选择。建立健全1个主要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镇(街道)级立法民意征集团,广泛进村入户,帮助搜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优化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公证服务联系点设置,指导成立“军人法律之家”,定期为驻地部队开展法律服务,实现基层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变为有效覆盖。三是做到“多元化解”。积极搭建多元化调解平台,持续发挥“人民调解+”多联互通联调优势,成立主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尖刀连”,做好重点案(事)件调处攻坚。深化诉调、公调、检调、访调、交调“五调对接”,有效缓解法院、公安和信访等部门的工作压力;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下沉到镇(街道)、村(社区),做好排查调处回访各个环节,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3年上半年,崇州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92件,调解成功2269件,成功率为99%。
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推进“智慧赋能”
一是智慧普法。充分运用“云普法+”、微信、普法APP等新举措,推进普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用科技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满足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幸福感获得感。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共同推进,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明显增强。二是智慧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开展“数字+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发挥司法所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推广应用“成都司法通”,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触角延伸到电脑端、移动手机端,24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调解预约、文书下载等12项服务,同时,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申请“全域通办”和“容缺受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