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

2023-09-15 14:33:00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理论维度而言,“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实现从“理论自觉”到高度“行动自觉”的转化。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引领伟大的事业。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不断拓展和深化理论创新与实际运用,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共识,勠力同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此,宣传思想工作要抓住先机,发出先声,加快“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化理论化的宣传矩阵构建,着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引领力,为开局工作起好步、开好头,凝聚起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释力,事关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保持战略清醒。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交叠的局势下,构建具有强大阐释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迫在眉睫。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利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理论支撑;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宣言书;在信息时代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促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守正创新的助推器。

长期以来,存在着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导致许多人在道路问题上头脑不清醒,言语上依照西方评价体系来对我们发展指指点点,行动上照搬西方模式对我们改革指手画脚。对此坚持“两个结合”,总揽性、系统性、科学性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我们能够有力烛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抵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应有之立场、应有之理智、应有之对策。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高举思想旗帜引领方向,方能意志坚定、思路清晰、应对有方,对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作出正确的形势研判,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第二,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影响力,事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保持战略自信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容易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境地。提示我们,保持战略自信首先要坚定理论自信。但是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句空洞的套话。一方面,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发展规律的阐释,揭示越深刻对历史必然的把握就越牢靠,阐释越彻底对实践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继而理论自信对战略自信的促进作用就越发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我们保持战略自信的坚实根基,展现了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用事实说理,话语才饱含底气与分量,才能掷地有声。因此,构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蓝本阐明理论逻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阐明历史逻辑,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就阐明实践逻辑,提升理论说服力,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始终保持战略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第三,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力,事关在推进伟大事业进程中保持战略主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直接考验我们的斗争水平、应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战略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从而掌握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主动权。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其为我们开创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需要明确的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相结合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蕴。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并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是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武装全党,不断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彻底的理论教育人民,发挥出蕴含在理论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信息漫灌于网络空间。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需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创新宣传模式,着力提升宣传主题、内容、话语表达的特色与引领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而在网络生态中占据话语权力“高势位”。一是提炼议题设置。抓住事物本质,反映发展大势,体现“时度效”原则,提升理论主题的吸引力;二是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既要善于讲故事,又要善于寓道理于故事之中,提升理论内容的生动性;三是创新表达方式。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具有流行元素的网络话语资源中汲取话语养料,将生硬的灌输话术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理论表达的亲和力;四是营造叙事情景。坚持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的叙事逻辑,将深厚的教育情感融入叙事过程,做到言中有理、话中有情、情理交融,以情感提升理论话语感染力。

阐明中国之理,凝聚奋斗之力。从理论宣介的话语语境和现实情况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范式,推进理论话语引领力的生成和提升,其一,要让理论的宗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真正理解,生成对理论的信仰;其二,要让理论的阐释更具说服力,生成对理论的信服;其三,要让理论的来源彰显出实践的本源,生成理论的信心。最后,让理论自觉有效转化为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生成人们自觉追寻的崇高理想信念,凝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团结向心力,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新时代中,坚持“两个结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阐释力、影响力和引领力,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开辟新境界,谱写新华章,建功新征程。

(作者:何为,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