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指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分类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2020年以来,四川作为全国9所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深入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通过3年的努力,目前四川183所县级党校面貌焕然一新,悄然发生着格局性变化及内涵式发展。都江堰市委党校在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中,不断用好落实政策补短板、续东风、奔改革,在成都市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考核结果名列前茅,被四川省委党校列为区域中心党校……现推出县级党校分类建设人才队伍风采展示系列,通过一所基层党校的变革缩影,展现县级党校分类建设的成果。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邢永亮,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成都村级巡察教研基地课题组负责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委党校系统首届“名师工程”教研新秀,“理响成都”宣讲团成员,都江堰市监察委员会首届、第二届特约监察员,发表及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文章和课题30余项。
2023年11月11日,是成都村政学院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也是我成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将近12年的日子。这12年,完整地记录了成都村政学院从成立到发展,亦记录了我的而立到不惑。
初来乍到:偶然中的必然
2011年,我从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极为偶然的到都江堰市委党校工作。说偶然只因单纯的想体会下在省委党校所学的“屠龙之术”是否有用武之地,并未有过多杂念,此时的都江堰党校仿佛已经是县级党校中“最不耐闲”的。记忆中大多数的经历是不知所云的跟着老一辈教师“迎来送往”,全国各地的培训班到这里进行党性教育、统筹城乡等不同主题的学习,一天天的不亦乐乎让我没有因为或断档般地去想“值不值”,或纠结般地去猜“对不对”,就这样一份偶然选择的工作成为了自己的事业,今天看来也许那时就已经孕育了成都村政学院成立的必然,她有承接大规模干部培训的经历、有深厚的统筹城乡试点土壤、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敢闯基因……今天看来,这样的经历、土壤、基因不仅是以后成都村政学院成立的必然,实际上也是一个党校教师实现树己树人的必然。
成长路上:坎坷中的坦途
2015年,成都村政学院入选中组部首批10家“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这一时期我开始对基层干部这一游离在体制外的广大群体去接触,他们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面对的最大群体,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我开始浅表的去思考,我所建构的一套所学是否对他们有用?此时的我,一方面去面对基层党校这一身份,按部就班地工作,另一方面去应对村政学院这样一身份,腹背工作的同时对各种“声音”去回应,周围出现或钦佩、或反对、或不解、或不语,仿佛一种深陷其中的混沌,无能为力而又不能自拔,好在期间成都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把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作为四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将成都村政学院的创立确定为有效覆盖基层干部成建制培训体系的“盲区”。今天看来,那个时候虽然不确定有光,但并没有放弃追逐,现在想想大到成都村政学院的成立探索、小到个人事业方向确定,坎坷恰恰说明了出现坦途的可能性。
串珠成链:专业中的拾捡
2020年,成都村政学院的大事记有点多。这个关键年份扮演了很多分水岭作用,国之大事和我之小事让我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如此之近,这一年“我们在一公里”党员志愿者五年跟踪问效活动启动对湖北恩施的回访,有时候的“无心插柳”真的会成为“柳成荫”,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举动为学院课题组收集新冠疫情重灾区的返乡农民工滞留数据播下了种子。这一年我拿到了高级职称,当初那个在专业的汪洋大海中拾贝的我也渐渐有了辨别、归纳、抽离、分析、成链的能力,有时候的成长是一瞬间,但成长中的补链却是一种过程,我想成立之初的成都村政学院虽然有目标但绝无百分之百实现目标的肯定,作为这所学院如我般的每个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许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要义,随着学院教研半径、内涵、品牌的出圈,我也实现了教研定位、方向、成果的同步,从无意间的围绕村规民约,到关注基层纪委书记,再到而后承担学院三大课题组之一的村级巡察课题组,不停的拾捡才会有串珠成链的可能。
过往开来:可知中的未来
2023年,是成都村政学院挂牌成立的第十年。这十年于我这个年龄而言远未到回忆的时刻,但对于这所学院而言却又是一代人的记忆、一圈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这棵大树的年轮,此间我从别人眼中的“小伙子”变成了走在街头也会有人招呼的“邢老师”,我想这种显示度源自很多次台上授课、田间调研、项目决策,工作场域原来是一个人价值的半径,如果真的要去回忆,原来发现能够回忆的过去大多也都是自己和这个学院的捆绑,首次承办中组部中西部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和学员口述访谈中对党的脱贫攻坚战的感知、跟随“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党员志愿者奔赴贵州台江的记录……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自己变得强了但也渺小了,强在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规律性的把握,渺小在这种规律性面前需要太多的志同道合。关于未来,我想是不可知的,因为脚下的路还未到尽头,鱼儿从来不去幻想水之外的世界是否更欢畅,眼下读村路上的我最起码有这样一份“鱼之乐”,这样的未来想必是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