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指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分类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2020年以来,四川作为全国9所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深入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通过3年的努力,目前四川183所县级党校面貌焕然一新,悄然发生着格局性变化及内涵式发展。都江堰市委党校在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中,不断用好落实政策补短板、续东风、奔改革,在成都市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考核结果名列前茅,被四川省委党校列为区域中心党校……现推出县级党校分类建设人才队伍风采展示系列,通过一所基层党校的变革缩影,展现县级党校分类建设的成果。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章敏,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高级讲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硕士,政协第十六届都江堰市委员会委员。今年已是她入职的第9个年头,谈起这些年的收获,她觉得成长的动力源于教研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对“三块地’的执着。
“我来自湖南沅江的农村,年少时的我对‘三块地’没有具体概念,只知道农村到处都有不同用途的土地,后来读书参加工作后,才明白‘三块地’的内涵区别,它们是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正是通过了解它们代表的不同,让我对农村有了新认识和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了新期待。”
与土地的“第二次结缘”
26岁研究生刚毕业的章敏,到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工作,“初到学校的我,发现这里的研究氛围非常浓厚,尤其是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学院拥有一批非常资深的老师,他们长期致力于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对“三农”问题的浓厚兴趣,章敏主动加入了农村课题组,从此开始了与土地的“第二次结缘”。对于参与课题组第一次调研的记忆,章敏已经有些模糊,但课题组负责人邓蓉教授的一句话却让她印象深刻:“中国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问题在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正是这句话带来的心灵触动,让这个从农村里来的女孩,下定决心要好好钻研这片养育她的土地。
执着是勇往前行的动力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在多次调研中逐步有了积累的章敏,敏锐地捕捉到“三块地”改革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从那时起,我对新“三块地”从以前的浅显认识有了真正的执着”。
在后面的几年,章敏继续跟着课题组前往北京、浙江、福建、江西、重庆、贵州、青海、宁夏等试点地区调研“三块地”改革,完成了对此课题的深度、对比调研。当然,成长的路上,光有执着也未必是一帆风顺。由于土地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经常让章敏对问题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困惑;调研过程中很兴奋,调研过后无完整产出,也会产生自我怀疑……这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也曾让她失去信心,但因为喜欢,所以执着。“好在学校经常组织不同的课题组分享调研心得、方法,在组内进行调研复盘;搭建平台让我们走出去调研;鼓励备专题课并组织集体磨课、鼓励申报课题写咨政,并给予全过程指导……这一系列的支持让人在无形中成长、信心倍增。”
持续、系统的跟踪研究一个问题,加之阅历的不同,自身看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也让她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也将多年调研的结果转化成了教研成绩,先后参与、独立完成中央党校系统重大课题、四川省社科基金课题、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市党校系统课题共15项;在各级公开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先后开发并主讲《农村“三变”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等5节专题课”。
“如今乘着县级党校分类建设的东风,我们引进了许多新教师,农村课题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未来,我将继续执着‘三块地’无论是以前的“三块地”还是新的“三块地”,与同事们一起继续关注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