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记者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获悉,按照四川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近日组织了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对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文物进行了鉴定评估。经过专家组认真细致鉴定评估,共认定文物466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195件,一般文物236件,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
据介绍,本次鉴定对象为近年来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部分代表性文物,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鉴定期间,专家组一行对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水平和展示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宣汉县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建议馆方进一步完善馆藏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和文物修复工作,加强文物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
馆藏一级文物一览
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
战国时期,口径17.4厘米,底径10.4厘米,通高20.4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盖和豆上布满了用铅类矿物质错成的图案,包括水陆攻战、宴乐、武舞、狩猎、采桑等,呈现了古代巴人的重要生产、生活画面,是目前发现青铜豆中纹饰种类最丰富的一件。
嵌错狩猎纹铜壶
战国时期,口径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9.7厘米,通高33.5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2号墓。腹部中间用花卉纹和棱形纹隔开,腹上部铸刻有奔兽、鹿和人组成的狩猎纹图像,下部亦铸刻有奔兽、鹿和人组成的狩猎纹,中间一人左手持矛、右手持戈,作追砍奔兽状,真实再现了古代巴地族群的狩猎情景。
巴蜀图语铜印章
战国时期,直径3.6厘米,通高0.8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25号墓。印面由星、月、山等巴蜀符号构成,保存完好,是目前发现巴蜀印章中符号图案最为丰富的一枚。
蟠虺纹铜簠
战国时期,口长30.4厘米,宽22.8厘米,通高21.5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全器分作上下对称的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簠盖口沿四边正中各置有对称兽首形边卡一个,盖、身平底的四角附四只对称的蹼形足,器表装饰繁缛的蟠虺纹。
铜带鞘双剑
战国时期,长25厘米,宽5.6-13.5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剑鞘双耳饰虎纹,面饰鸟兽纹饰。剑身近茎处饰蝉纹。
蟠螭纹铜罍
战国时期,口径23厘米,底径22厘米,通高35.6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33号大墓。肩腹部附有两个对称的兽首耳衔。肩部及下腹各饰蟠螭纹一周。兽首耳为夔龙,双眉弯曲,两眼圆睁,口鼻突出,造型威猛而自然。
巴蜀图语铜矛
战国时期,通长22.6厘米,叶最宽4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61号墓。铜矛骹部两面均铸刻有凤鸟及手心、太阳、花蒂等巴蜀图语装饰。
牧彘铜带钩及饰件
战国时期,通长26厘米,宽3.8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随葬有龟甲的132号墓,为连缀在革带上使用的青铜腰带饰,可能与古代巴人的巫文化有关,腰带饰件上为一个人手持杆赶着一群猪,其中一前一后两头大猪,周围21只小猪,呈行进状,极富有生活气息。
驭车铜带钩及饰件
战国时期,通长15.9厘米,宽3.9厘米,出土于罗家坝遗址随葬有龟甲的100号墓,可能与古代巴人的巫文化有关,带饰图案为两马拉车造型,车轮平绘,双马俯卧侧立,车厢内站立一人双手持缰,左右缰绳歧出,连接着辔头,在巴文化区域内极为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