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下乡” 美好生活“上线” 宣汉县文化惠民活动成脱贫攻坚引擎

2017-10-31 14:17:15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红灯笼高挂门楣,道德红黑榜张贴广场,文艺活动巡演乡村院坝,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金秋时节,行走在宣汉大地,处处感受到一派火热文化惠民活动助推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宣汉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扎实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加速推进,变“不愿脱贫”为“主动脱贫”。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成为宣汉撬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

县委书记唐廷教挂灯笼

文化活动下乡 激发脱贫攻坚源动力

今年国庆节前夕,芭蕉镇场镇中心广场热闹非凡,“助力精准扶贫·携手圆梦小康”--宣汉县2017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再次举行。来自宣传、文广、卫计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汇聚于此,为前来的群众发放讲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同时带去了融入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支农惠农政策和建设和谐乡村的理念的文艺表演。台下观众涌动,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乡下”闹翻了天,“乡下人”乐开了花。

为了不断壮大脱贫攻坚力量,宣汉县文化馆围绕脱贫攻坚排练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小品《挖穷根》生动的演绎了脱贫奔小康路上要摒弃封建迷信思想,鼓足摆脱困境勇气,为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情景剧《乡村“小喇叭”》、音乐快板《争做宣汉好公民》将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等政策知识向广大群众进行解读、宣传,使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相关政策知识的吸收与理解。目前,县文化馆已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创作脱贫攻坚文艺节目20多个,深受群众欢迎。

接地气的文艺节目,触动了百姓神经,激发了大家自主脱贫的源动力。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6组村民曹德轩,双目失明,依然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肩挑背磨,修建了自己的新房,身残志坚,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2006年4月,曹德轩开始发展山羊养殖,由1只发展到2只、10只发展到90只……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家庭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如今,他家每年山羊出栏50余只,人均增收8000余元。曹德轩常常这样说,“脱贫不是给钱花,致富全靠勤当家。只要决心坚定,勤劳苦干,生活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

像曹德轩一样的自主脱贫贫困户在宣汉比比皆是。去年,共有55个预脱贫村,39792贫困人口。

宣汉县文化惠民活动下乡

科普知识进村 提高脱贫攻坚加速度

“我吃了不懂技术的亏,去年养的野鸡一下死了几十只,不但挣不到钱反倒赔钱。”宣汉县黄石乡九龙村支部书记余杰感慨地说:“自从开办了‘农民夜校‘,乡政府积极联系县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及种养业大户,对我们进行实用技能的教学,如今,‘余二哥野鸡养殖场‘规模越办越大,品牌也打响了。”

知识改变命运,为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宣汉县依托各村委会活动阵地,建优建强农民夜校,组建了“宣汉县农民夜校师资库”, 根据群众需求和农时季节,定期组织群众到农民夜校参加学习培训。同时,安排科普大篷车,深入农业产业示范区,种养殖大户家中,开展送课上门服务活动。建立宣汉农民夜校微信公众平台,适时上传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辅导资料,方便群众点播学习。去年以来,宣汉县共建立了491所农民夜校,开展培训8500余场次,受训群众达40余万人,为贫困群众找到致富项目1.2万个。

为了将知识、技术以及党和国家的声音落地到广大群众。近年来,宣汉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免费开放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美术馆)、1个纪念馆和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每年放映5892场;累计完成户户通工程建设2万余户,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300个村,应急广播平台建设1个,补充更新491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102个社区书屋,完成491个行政村村级文化室建设,让贫困村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书屋常常开、上网看天下”的目标”。

村民领取农业科普资料

道德教育入脑 注入脱贫攻坚强心剂

“去年不仅脱贫了,还被县上评为了道德建设‘模范户‘,今年我依靠党的好政策多发展种养业,还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近日,记者来到花池乡大池村村民赵怀昌家,他指着刚刚去年底挂在门楣上印着“模范户”字样大红灯笼,信心满满。

因家中老人多病孩子求学,赵怀昌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夫妻俩紧紧依靠党的扶贫政策,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大力发展种养业。如今,修起了小洋房,幸福生活像蜜一样甜。

像赵怀昌一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很多,主要得力于该县创新开展的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一度时间,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就是扶贫”,“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现象突出。如何转变群众观念,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从今年6月开始,该县创新开展了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全面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源动力。

“如今,我们贫困村风气变了,大家不再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而是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脱贫致富。”宣汉县隘口乡负责人告诉记者,龙岗村积极发展油牡丹2000亩;烟灯村建立花椒基地500亩,人均年增收800余元……

去年以来,宣汉县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首次活动评选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73个、思想道德建设模范户5.9万户。在去年春节前,县委领导亲自带队进村入户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授牌,真正形成先进包围后进、激励后进、帮扶后进的氛围,唤起道德的约束力量。

今年6月5日至7月7日,宣汉县开展了“十佳模范户”网络投票活动,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积极投票,访问量高达393万人次,直接参与投票达69万人次。

张平 桂锦程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