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11月10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公国一家从合江县尧坝镇仙顶村4组的大山里,搬到了高速公路旁的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已建成的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 记者 罗森波 摄
拿着钥匙打开安置点10号楼的新房大门,李公国看到客厅里有一套桌子板凳,还有木沙发、电视柜,三间卧室里各有一张放了床垫的木床和衣柜,灶具洁具一应俱全。他心满意足地说:“真的与镇上工作人员告诉我的一样,新家只用带上衣服、铺盖还有锅碗瓢盆就行了。”
在李公国看来,这是他一辈子都修不起的好房子。李公国原来大山里的老家离场镇有30公里远,公路通到了村里,却通不到在悬崖上的家。“路不通,更没钱,修新房难啊。”7年前,李公国为了维持生计到合江县佛荫镇打工,老房子没人住,慢慢垮掉了。随后,他带着妻小租房住,7年换了4个地方。
三室一厅两卫一厨100平方米的新房,让李公国终于有了家的感觉。“住进新家后,我打算就近找工作。”获悉镇上有个制衣厂在招人,李公国想去试一试。
其实,李公国想在尧坝镇找工作很容易。
作为尧坝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区项目的一部分,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不只是贫困户们的聚居点,更是贫困户脱贫奔康的“金窝窝”。
尧坝古镇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王辉说,该安置点采取“旅游+扶贫”模式建设,充分利用尧坝丰富的旅游资源,既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又“留得住”“能致富”。
明年春节后,尧坝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区(一期)旅游配套项目就会投用,李公国和其他一起入住的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会多出好几条财路:每户2万元至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注入村集体资产公司后再注入尧坝公司获得股金分红;搬迁后的土地转给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获得土地流转收益;招来的商家优先选用贫困户当保洁、保安、服务人员;贫困户可以当小老板自主经营。
得知这些美好前景,李公国还计划让妻子在家门口摆个小摊,挣钱、照顾孩子两不误。
泸州市许多像李公国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已经大变样。目前,全市累计开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9万余户涉及7.3万余人,已建成1.3万余户涉及5.5万余人,已搬迁1万余户4.2万余人,将力争到年底实现“五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记者 罗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