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脱贫攻坚中的乐山正能量 | 峨边县:移风易俗,走精神物质“双脱贫”攻坚路

2017-12-14 16:06:19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初冬的瓦洛村清新,宁静。

曲木阿古端着一盘自制饲料,往返于搭建在离家一公里远田埂边的养鸡场。暖和的冬日阳光洒在有些黢黑的脸上,看着眼前300多只跑山鸡的勃勃生机,布满山梁的脆红李苗子,身后新建的房屋,曲木的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想想以前,残疾的妻子,飘摇的危房,三个读书的孩子,特别是开学时他们那要钱上学的眼神。过了,都过了!曲木阿古释怀的笑了。

扶贫先扶志 物质精神双脱贫

瓦洛村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峨边县)白杨乡的一个小村庄。群山拱卫、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曲木阿古就是世代居于此的彝族汉子,一家5口挤在瓦洛村山梁上的一个土墙房里,种玉米、豆子,再养几头猪,就是家里的全部收入。

峨边县委书记谭焰(左前一)介绍峨边脱贫攻坚情况

这种所谓的“安逸”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原因无他,子女太争气!曲谟的三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这在村子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高兴之余,问题也来了:钱!一家老小的生计,娃儿的学费!

“老婆右手很早之前受过重伤,根本干不了力气活,一个娃儿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就要1万块钱左右,我这样子的家庭咋供得起嘛,但还是不甘心,我们世代都是过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能再让娃娃些走我们的老路”,人穷志不短,曲谟阿古开始四处借钱,送孩子读书。

为了孩子,债台高筑,正当曲木阿古满面愁容的时候,一个好消息出现了:县里来人了。

了解情况后,县里决定将曲木阿古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读书可享受县教育扶持基金,每年大约9000元。“他们家孩子很争气,我们也不能误了娃娃的前程,扶贫,就应该扶在点子上,看到娃娃坐上进城读书的班车,他们家人高兴,我们看到也是打心里高兴。”村里的第一书记李智远由衷的说到。

解决了孩子读书难题,曲木阿古没有等、靠、要,而是想着怎样致富来报答社会。在争取到3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后,曲木阿古开始养殖跑山鸡,山梁上闲置的荒地也种上了脆红李。

曲木阿古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目前养鸡场已经初具规模,每年的收入已经有十余万元,现在已经还清了债务,3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也在两个月前结清了,还有脆红李明年也将陆续挂果。

“在最无助的时候,是政府帮了我们,现在的日子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我们彝族人义气,政府帮了我们,接下来我准备把养鸡场扩大规模,让村里其他的穷人都能参与进来,共同致富嘛。”曲木阿古的汉语不是特别好,话也说得有些生硬,不过,眼眶红了。

彝区破旧习 聘金礼金不超7万  

要说几年前,白杨乡村民最怕什么,阿苦木渃的回答让人意外:怕结婚,怕死人,怕所有的红白喜事。略有些茫然的询问,阿苦木渃才苦笑着慢慢道出了原由。

“红白喜事,你们汉族就是一个红包,关系近的多封点,一般的少封点,我们这儿不一样,必须‘搂起‘,哪家娶媳妇儿送一头猪,哪家办丧事,牵一条牛,关系再近点更严重。有时候一场丧事,要宰杀5、6条牛,来一批客人要宰杀1条(头)猪牛,酒席至少3天,吃完再走,吃不完的直接倒掉。冬天还好,夏天的话好多都浪费了,有的为了节约把变质的肉也拿来吃,结果造成食物中毒的事经常发生。”,阿苦木渃说,由于好面子,送猪、牛还得看大小,要是牵着小牛犊子去,少不了受人指指点点。

“一头成了年的牛,要值七八千,家里都不富裕,很多人还只望着牲口变成钱呢,哪晓得一场红白事全部打水漂了。都说彝族人团结,但有些苦只能自己憋回去哦!”阿苦木渃还说,除了红白事,彝区结婚彩礼更是高得离谱,村里的最高记录是25万。一家如果有两三个小伙子,光是彩礼怕是够呛!有的结婚后一辈子都在还债,穷得叮当响。

正如阿苦木渃所言,过去,大小凉山彝区的民间嫁娶开销名目繁多,因婚致贫、返贫的群众数量多,为了改变现状峨边县采取“政府引导+德古(彝区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人)会盟+村民自治”治理模式,通过“德古”会盟倡议,约定聘金、礼金最高不超过7万元,并严格执行,“双高”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实施“双高”治理以来,共有777对彝族男女结婚,聘、礼金均控制在“红线”以内,较治理前下降52%。

与此同时,峨边县采用古法新用,“德古”治“双高”,移风易俗工作既尊崇传统,也敦风化俗。峨边“德古工作法”还将法治精神融入传统习惯,“德古”依法参与民事调解,主持家支事务,教化社会风尚,在彝区社会治理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同时,在“德古”的管理上,峨边成立协会,协会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更新《德古协会章程》,规范“德古”调解行为,畅通进出渠道,打破“德古终身制”。近三年来,“德古”参与调解矛盾纠纷786件,政府以奖代补20.4万元。

采用“亲情”联“干群”模式,推进“亲情工作法”,找到了基层工作与群众满意之间的“结合点”,通过在群众红白喜事时,乡、村两级党组织派人“赶人情”,促成干群关系友好、轻松、互信。同时,亲情工作队伍在面对面与群众接触过程中,担当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移风易俗倡导员、生产生活安全员、四大会战宣讲员、农民夜校电教员等不同角色,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工作见实效。

小手拉大手 扶贫路上别忘了娃娃

“小朋友、排队走”“讲礼貌,爱清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峨星村时,峨星村阿依园里已经传出了孩子们的轻快的声音。

幼师彭玉环正带着全班30多个小朋友一起学习《争做好阿依》的幼儿读本。这本书是由峨边彝族自治县移风易俗指挥部与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共同编印,涵盖了日常礼貌用语、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交通安全规则、感恩教育等内容,旨在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从娃娃抓起,从小从早潜移默化地影响彝区下一代。

“从娃娃抓起”,是峨边彝族自治县“精神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13年3月,哈曲乡解放村彝家新寨里,首个阿依(彝语:小孩子)园开班。此后,依托彝家新寨建设,阿依园在峨边次第开花,招聘双语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峨边的阿依园软硬件建设逐步提升。

阿依园成为传递文明新风的重要窗口。“从今年5月起,《争做好阿依》的幼儿读本在全县印发,覆盖了129个村幼,走进课堂,成为村幼的日常课程一部分。”据介绍,峨边县从幼儿阶段起,就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作用,强化农村地区孩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这里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困境,体现在精神与心理上。对孩子们的关注,要从静态的单向输送,变成动态的一路护持,不能只是孩子固化在原地,被动地“接受关怀”;而是要打开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使之能够收获自由,具备选择人生路径的可能。”彭玉环介绍,现在,阿依园每天安排了固定的学习时间,既通过读本规范小朋友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有礼、健康向上的好风气,又以此作为彝区孩子们学习汉语的载体,打下汉语学习基础。

孩子们的改变,也成为峨边推动移风易俗的切入点。以小手牵大手,推动移风易俗,峨边还在全县印发了《移风易俗瓦吉瓦》3万余本,以图例和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宣传全县倡导的“卫生文明行动、勤俭创业行动、遵法守约行动、五大教育”等内容。

峨边地处西南小凉山区,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29个村,总人口15.3万,其中彝族5.6万人,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更是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重叠加,山高路陡沟深,地质灾害严重,内外交通欠账多。

2016年,峨边县实现16个贫困村退出、4955名贫困人口减贫,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张钎 摄影报道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