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脱贫攻坚中的乐山正能量 | 沙湾区:“扶志”“扶智”强能力 电商助力奔小康

2017-12-14 16:06:19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刚开始不懂,盯着键盘发愣,怎么推销,怎么下架,具体卖什么,完全是懵的。”从没接触过电脑的祝云现在是沙湾区铜茨乡龙柱村出了名的‘网虫‘,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不过他自己却是乐得合不拢嘴,坐在家里就能看见钞票跑进自己的腰包,换谁不是呢?

沙湾区铜茨乡举行“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报告会”

树下种茶,茶下养鸡 套种产业初具规模

祝云,沙湾区铜茨乡龙柱村村民,44岁。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6年成功脱贫。

“父亲,妻子,两个女儿,一间不大的土墙房,靠种玉米生计,日子紧紧巴巴。”这是祝云形容自己家五年前的状态时说的话。

祝云介绍,几年前,龙柱村基本都是种玉米,为了生计,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农闲时到附近城镇打点临工挣钱。“我们这儿在山梁上,风大,说不准一场大风,眼看成熟的玉米就倒成一大遍,看着心疼,却没办法。”除了玉米,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祝云,那就是家里的土墙房。“房子很旧,又在河沟边,夏天下暴雨,睡在家里都是胆战心惊的,因为一旦有山洪、滑坡,我们这儿必定是第一个遭殃。”

带我们看完这间土墙房之后,祝云主动邀请我们去他家歇息会,这次去的可是新家。崭新的砖瓦房,前面一个大院坝,干净整洁。原来,2016年沙湾区政府在了解祝云家里情况之后,启用易地搬迁帮扶政策,祝云家里每人可享受2.225万元的搬迁资金,换句话说,眼前这座洋气的新房祝云家里并没有出多少钱。

除了住房问题,当地百姓的产业问题也一直被政府牵挂。2014年,铜茨乡引进“龙腾李子”品种,号召全乡种植李子。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李子树下又大面积的种上了“云雾绿茶”,茶树下再养殖本地特色的乌骨鸡,就这样,一套完整的套种产业在铜茨乡形成。

“现在好了,收益上去了,我们也不必再大老远的出门干苦力,在家就能挣到钱,现在我在政府的指导下,学会了电商,附近的农产品收购过来,再通过网络卖出去。生意还不错。”祝云笑着说。

近年来,通过干部帮扶、强化脱贫宣传、培植乡风文明、打造“村企联姻”,通过电商卖农产品,提供就业岗位等等多个措施,乐山市沙湾区在扶贫攻坚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效果,预计截至2017年底,沙湾区市列贫困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5户7461人将全部脱贫。

50万公斤李子 十天收入逾百万

“鸡公车上不了高速路,电商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祝云告诉记者,以前的提篮小卖脱不了贫,今年龙柱村采摘的50多万公斤“龙腾”李子,通过电商平台卖得满天飞,成都、陕西、北京到处都有订单,10来天就收入了108万元钱,村里的38户贫困户种植的150多亩“脱贫李”、“脱贫茶”,吹糠见米,户均新增收了4000多元。

龚嘴镇万坪村的大学生电商创业代表李俊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通过电商平台,已销售生态大米、水果、茶叶、中药材62万多公斤和桂花鸡、跑山鸡5万多只,网络销售总额突破6000万元。

沙湾区铜茨乡龙柱村党支部书记魏先义介绍,十九大报告中讲,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还要再延长30年,他吃下了定心丸,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把绿茶、李子、生姜的规模从1200亩扩大到2000亩,还准备再到省农科院去引进几个新品种。

入冬以来,村民们正忙着砌坎、清荒、整地,“政策这么好,电商又帮忙,龙柱人浑身都是劲”。

据悉,沙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助力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成功引进多家电商平台,在30个市列贫困村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点,培养了一支130多人的农村电商运营队伍,将峨山手工茶、四峨印象生态大米、龙柱半边红李子、江山村龙雾猕猴桃、福禄干巴牛肉等50多个土特产品,销往重庆、陕西、北京等20多个大城市。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张钎 摄影报道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