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中国的新闻教育界,有一个“邱沛篁现象”--时间对他不起作用。四十岁时,参与创办四川大学新闻学科,他精力充沛;五十岁知天命,他热情高涨,学会了开车;六十不言退,他激流勇进,继续走上三尺讲台担任博士生导师;七十岁的时候,他仍然行动敏捷,声音高亢洪亮,不输于少壮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沛篁)
即将迈入八十耋耄的年纪,邱沛篁会怎样书写他的“新闻情怀”呢?这位中国新闻教育界享誉盛名的邱教授会是什么样呢?2017年12月,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专访了邱沛篁教授。
初见记者忙加微信
年近八旬也要潮流
“待会有记者要过来采访,可能要取一些景……” 上午8时40分,离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有20分钟,在四川大学校史馆门口,一位戴着绅士礼帽、身着风衣的老先生正在和工作人员商谈着,这位精神矍铄,谈吐流利的教授正是记者要采访的邱沛篁。
看见记者并简单打了招呼后,邱教授拿出手机:“来,我们留个电话,再加个微信。”只见邱沛篁熟练地点开微信,打开自己的二维码让记者扫一扫。看来,平日里邱沛篁没少“耍微信”。果然,翻开他的朋友圈,图文并茂,发布的条数比现在不少年轻人都频繁!近八十岁的年纪,还把网络社交软件玩得这么溜,不愧是“活到老,学到老!”
(邱教授朋友圈)
(邱沛篁接受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专访)
邱沛篁是重庆人,1956年秋,从重庆七中毕业后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四川大学。大二的一篇《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被发表在四川大学校报《人民川大》上,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激发了邱沛篁的写作情。随后邱沛篁被聘任为川大校报通讯员,多次参与了学校的采访和写稿活动。
1960年,邱沛篁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前毕业,留校担任校报编辑、记者。这一干,就是近20年,“这份工作为我拿起笔来写更多的人和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有幸采访了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和普通师生员工。”一次次采访和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与故事,为今后邱沛篁的新闻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与创办“新闻专业”
走过30余年教育时光
1979年,40岁的邱沛篁成为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的一员。“1980年3月,我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中文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为期一个多月的取经回到川大后,邱沛篁与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建计划》和《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学计划》两个草案。这两个草案,对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成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教学,邱沛篁又来到了他的“第二母校”--上海复旦大学,在新闻系学习进修。“由于我在川大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到了复旦后,新闻专业课程就成了我的主攻目标。”1年时间里,邱沛篁学习了10多门新闻专业主干课程,也为今后的新闻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招收首批本科生,至今已30余年。从最初的新闻专业(1981年9月-1985年6月)到新闻系(1985年6月-1995年11月)、到新闻学院(1995年11月-1998年8月),再到现如今的文学与新闻学院,每上一个台阶都离不开以邱沛篁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者对川大新闻教育事业的付出。
(邱沛篁教授的部分获奖证书)
在新闻教学中,他是四川高校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生导师,对中国新闻教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并实践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走出去”,就是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及科研工作。“请进来”,即聘请省市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和国内外新闻、出版界的专家、作家、企业家来校讲课。
正是因为在新闻教育上不断摸索创新,邱教授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全国韬奋园丁奖(1996年),全国宝钢教育奖(2003年)。
(邱沛篁教授的部分著作)
“八访巴金”一生受益
“学到老”三字箴言印记在心
在邱沛篁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不得不提那段“八访巴金”的故事。1980年9月至1981年6月,邱沛篁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学习期间,八次拜访巴金先生,并发表了三篇专访和文章。
(邱沛篁与巴金(左)合照以及采访巴金时的手稿)
邱沛篁向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说出了当时采访巴金先生的缘由:“我是巴金的忠实读者,是伟大文豪巴金的‘粉丝‘之一;为创办川大新闻专业,学校派我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给我走近巴金创造了极好的机会;而《成都日报》当时也邀请我采写一篇巴金的专访。”
通过对巴金先生的八次访问,邱沛篁终身受益。1981年4月25日,在他第五次访问巴金快结束时,巴金先生在邱沛篁的笔记本上题字:“学到老!”邱老说,巴金先生的这三个字,是对他的鼓舞和鞭策,“我常常勉励自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不倦地工作,不辜负前辈殷切的希望。”
(巴金亲笔题字赠与邱沛篁的《春》)
“八次采(拜)访巴金,不仅仅是我新闻采访实践中的难忘收获,也给我的人生上了一堂极好的课。”后来,邱沛篁将巴老送给他的《春》,赠送给了川大校史馆。
年近八旬车技娴熟
从奥拓到奥迪的“驾车史”
让年近八十岁的老先生开车带着兜风是啥感觉?记者有幸体验到了。“你们去北门吗?那我把你们送过去,坐我的车!”采访快结束时,邱沛篁热情地招呼要送记者一程,顺便聊起了他的“奥拓--奥迪”史。在川大美丽的校园里,邱沛篁平稳地驾驶着自己的小汽车。要问老先生驾驶技术如何?8个字:动作娴熟,得心应手。
(年近八旬的邱老先生车技娴熟)
1998年8月,从川大新闻学院院长岗位退下来后的第一个暑假,已经58岁的邱沛篁,在巴金“学到老”的鼓励下,决定拜师学车,和时代同进步。
“我当时是学员中年纪最大的,在教练的带领下,每天奔驰在龙泉驿、青白江的山路上。”多久拿到了驾照?邱沛篁说只用了一个月!拿到驾照后,邱沛篁立即“持证上岗”,当年10月,邱教授购买了他的第一辆车--香槟色的奥拓;2012年,喜爱驾驶的他迎来了人生的第四辆车--香槟色的奥迪。
有人称邱沛篁为“新闻教育的永动机”:永远有青春,永远有动力,永远有活力,永远在奋斗,永远在前进……在邱沛篁身上,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新闻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上的孜孜不倦,永不停歇,更看到了邱沛篁与时间赛跑、与时代并肩前行,永远充满活力,绽放光芒。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