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3年稳居全省第一

2018-01-31 11:15:57   泸州日报

1月20日,一条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2017年,泸州609个重点项目共计完成投资1724.0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1.4%。在此“驱动”下,2017年,全市投资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3年稳居全省第一。

泸州市“秘制”的保姆式服务 ,让一大批项目迅速落地 、推进 。(牟科 摄)

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投资拉动更是发挥着重要的“底盘”作用。泸州靠什么做稳“投资底盘”?

1月8日10时许,泸州浩宇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辆绿色电动观光汽车打着双闪灯,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是泸州制造的首台新能源电动汽车。2017年8月,贵州腾盛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牵手”泸州国家高新区,注册泸州浩宇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于当年10月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线。不到半年,公司首台新能源电动汽车成功下线,刷新泸州电动汽车历史扉页。

从引进到落地,再到快速推进,浩宇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背后,折射出2017年泸州项目投资的完整轨迹。这个轨迹涵盖了从谋划到引进,再到保障建设一条龙式的推进体系。

重谋划,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找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泸州必须千方百计补齐客运铁路短板,渝昆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泸遵铁路、新建叙毕铁路(川滇段)项目由此在泸州“规划本子”里应运而生;意在培育全市接续替代产业,泸州北航研究院项目、泸州国家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等快速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得以高点起步……

重谋划,还在对接国家规划中挖项目。围绕国家重点投向,泸州设立“十三五”重点项目库,储备了1597个、总投资1.38万亿元的“打基础、促转型、建中心、惠民生”重大项目,并将通过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分批实施;响应“中国制造2025”,泸州市推出“泸州行动方案”,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跻身其中。

重引进,搭建招商平台。通过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中国西部国际投资大会、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四场招商引资活动,带动超过1200亿元投资额和100多个项目,为泸州2017年项目投资攻坚打下基础。

重引进,也在于加快走出去。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主动服务全川、主动融入滇黔、主动对接沿海沿边沿江城市,特别是与上海、武汉、南京等港口合作实现内陆航运出口“一票制”,与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天津滨海新区等20个城市和自贸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共建“一带一路自贸驿站”,让该片区“内陆自由贸易港”角色更为清晰。截至2017年12月底,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新注册企业3041家,万达、中信等世界500强和知名大集团、大企业相继落户。

重保障,做好服务工作。2017年初,项目投资攻坚年的号角一吹响,泸州市就明确要在土地、金融、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改革创新,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解决用地难,泸州市落实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梯度保障机制,采取点供、复垦、调剂等措施,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2017年,全市没有重大项目因用地卡壳。解决融资难,泸州市强化银企政三方“共生共荣、互利互赢”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充分运用直接融资工具和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股票等多渠道融资,将资金有针对性地“送”到最需要的企业“手中”。创造良好企业投资环境,泸州市建立投资项目直报制度,一般问题随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组协调解决,特大问题直接上报市委、市政府,做到立说立行,特事特办,解决问题不过夜。

重建设,促早开工早投产。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晏红英透露,企业从签约到生产出第一台手机,仅用时122天。这样的“泸州速度”与“保姆式”服务分不开,“泸州各级领导是公司的‘常客‘,大事有人牵头,小事有人跟踪,有什么问题都会立即解决,没有一点拖拉,这让公司项目建设一直很‘顺溜‘。”泸州市“秘制”的保姆式服务,也让一大批项目迅速落地:10月底,泸州市开工100余个城建、产业、交通类项目,总投资逾621亿元,囊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绿色建材、航空制造、现代医药、教育卫生、住房保障、通村公路等领域。

项目全生命周期链条一环扣一环推动泸州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96.2亿元,比上年增长9.1%。(记者 罗森波)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