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3日,成都高新区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发布2017“年报”,安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2017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5.8亿元,增长10%,占四川省的4.5%,占成都比重上升至12%;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8亿元,同口径增长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4.8亿元,增长48.4%;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314.7亿元,增加值增长11.0%。
在本次会议上,成都高新区确定“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国内顶尖高科技园区地位,成为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示范区;从2020年到2035年,迈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主要枢纽;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会议现场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高新各产业快速发展
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成都高新区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达120家,实现总产值2515.7亿元,增长16.9%。17个电子信息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投资1332亿元。格芯(成都)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主体厂房封顶,已完成投资44.7亿元;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打破三星在全球OLED显示行业的垄断地位。
在生物产业领域,成都高新区去年实现产值27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73亿元,同比增长25%;新增生物技术类公共技术平台7家;引进世界500强制药企业辉瑞在国内的首个新药创制研发平台、京东方健康产业园、美敦力高端医疗创新中心、国药中生血液制品等重点项目61个,总投资超过620亿元。天府国际生物城保持在建工程面积超过80万平米,11个产业化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达115亿元。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行全国首单“双创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发布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40个改革典型案例;“中国—欧洲中心”投入使用,与法国索菲亚等21个高科技园区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首倡并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
中国—欧洲中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新零售、互联网医疗、物联网等产业融合,正在极大重塑或改变相关产业领域,并对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成都高新区将紧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擎举‘改革、开放、创新’旗帜,力争通过高质量发展,使成都高新区从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迈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下一步将推动“园区转型发展”和“新区开发建设”同序发展。高新南区和西区两大发展成熟区域是推动“内涵发展”所在,将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能级增长,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经济活力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空港新城和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推动“外延拓展”所在,将通过开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成都高新区有超过11万家企业,我们要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针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龙头企业等成长阶段,制定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实现存量企业提质增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体量较大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马鞍山观景平台规划图
“高质量抓好‘人才优先发展、产业振兴崛起、生活城市建设’三件大事,推动‘人产城’融合有序发展,是新时期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该负责人表示,“人产城”三大要素中,人才是关键、根本,产业是核心、命脉,生活城市是活力、基础,成都高新区坚持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强区之基,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成都高新区建区三十年来不变的初心。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高水准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新开办幼儿园11所、中小学5所,启动建设幼儿园19所、小学6所、中学2所,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高标准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治理,开展老旧院落改造提升行动,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成都高新区把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活城市;加快建设四级绿道体系,植入文化、体育、商业、旅游等设施,打造成为城市活力重要区域。把社区营造作为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重要抓手,围绕1000余公里绿道慢行系统打造等重点工作,提高城市社区配套建设的效率和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