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四川规划易地扶贫搬迁136万余人

2019-09-04 11:3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4)日上午10:00,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庆祝新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关注70年来四川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成绩单”及经验做法。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十三五”期间,四川规划对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136.0461万(含新增20.0461万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计划总投资817亿元。

截至8月底,“十三五”搬迁任务已建成住房涉及124万人,建成率91.15%;搬迁完成118.4万人,搬迁率87.03%。其中,“十三五”规划的116万人任务已搬迁完成111.5万人,新增任务已搬迁完成6.9万人。

“挪穷窝”

2016年以来,118.4万名居住在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挪穷窝”。

累计建成农村公路3万余公里、入户电网1万余公里、饮水管网2万余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为后续脱贫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服务”

同时,推进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8月底,“十三五”累计新建、改建学校108个、幼儿园461个,较好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新建、改建卫生院(所)1926个,提高了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修建村文化室、活动室等乡村公共活动场所2766个,丰富了安置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环境”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恢复和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契机,大力推进基本农田改造,通过拆旧复垦、土地整治、生态恢复等措施,对迁出区搬迁群众宅基地及腾退、废弃土地进行复垦,补充耕地资源、增加耕地数量。对迁出区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其他难以修复、不宜继续耕作的土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方式进行保护修复,促进生态恢复。
累计复垦和生态修复面积10万余亩,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能力显著提高。

“强发展”

在搞好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在安置区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后续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实施技能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和鼓励创新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强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信心决心,搬迁群众“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思想进一步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8月底,已发展特色农林业56万人,发展劳务经济24.4万人,就近就地就业10.5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7.3万人,资产收益扶贫4.7万人,社会保障兜底15.6万人,其他方式17.5万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李倩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