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分数真的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吗?孩子们的艺术、综合素质“成绩”如何打分才公平客观?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年度风向标”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1月9日开幕,全国共开设16个区域论坛。11月13日下午,由成都青羊区承办的主题为“基于‘新人文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区域分论坛在成飞中学召开。
青羊作为成都优质教育的名片,青羊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一举一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次年会聚焦教育改革深水区的教育“指挥棒”,年会释放哪些信号呢?
论坛上,七位发言人围绕“基于‘新人文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 这一主题,系统交流了成都市青羊区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区域实践经验与成果。从教育评价的顶层设计、评价体系建设、评价创新手段、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多元对象、评价关键环节等基础教育全维度,洞察一线教育创新生态。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张勇就《基于“新人文教育”的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探索》进行分享,他表示,审视青羊教育十几年的变革之路,总结、生成、凝练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以尊重、包容、有温度,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以构建和谐的区域教育生态为出发点,促进青羊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本质彰显,实现青羊教育的价值引领、规律发展、创新发展。青羊教育评价改革目标是通过质量控制优化教育,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青羊区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从区域、学校、学生层面,从评价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内容充实、手段创新、结果运用等方面总结出了系列经验与成果,可破解“五唯”顽疾,有助于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成都市成飞中学校长余泓分享了《多元评价促学校发展》,他从学校层面介绍学校绩效考评机制,坚守红线,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守纪创新;守住黄线,严格依法办学;拓展绿线,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叶剑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具公信力的质性评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过程性评价:可随时随地录入成长事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去粗取精、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的筛选,形成阶段性的典型事件。发展性评价:评价反馈由等级量化转向优势呈现(素养报告、可追溯),体现评价的发展性,以群体中的突出性实现评价的选拔性。多元性评价:评价者(主体)由学校(老师)作唯一性评价到“谁使用谁评价”转变,再加上事件多主体录入,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具公信力的质性评价:评价工作重心由出评价结论到客观记录事件转变,具持续性、阶段性、代表性事件作支撑,有依据、可追溯。由人工智能按条件筛选适合对象,由评价者决定是否采信。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校长杨超从学校变革核心路径,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基于学科素养的评价路径等方面,谈了泡桐树中学在评价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实践和经验。
青羊区教科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邵开泽表示,评价是教育行为的“最后一公里”,对保障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评价改革真正成为撬动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方式变革的核心动能和方向引领,就必须筑牢事关教育评价完整性的关键之环,突破教育质量保障的“最后一公里”。青羊实践三大评价应用机制:基于评价反馈 优化教育管理──“靶向性”管理;基于评价反馈导向教学研究──“问题式”教研;基于评价反馈 改进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青羊把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比作教育质量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因为它是决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闭合的关键一环。接下来,青羊将继续综合发挥评价结果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利用评价结果优化教育管理、合理调配资源、导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一链不掉、一环不弱地构建更加完整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青羊教育从七个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了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可喜成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都为中国区域教育改革做了有益示范。多元参与,各归其位;协同推进,整体呼应;遵循规律,提升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张男星点评道。
据悉,未来,成都青羊区将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围绕“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5项重点任务,继续优化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探索全过程纵向评价、全要素横向评价,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完善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独特作用,全力推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智慧发展,持续提升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扩大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让优教青羊,向心而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