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月31日晚,在金牛宾馆,参加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接受了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围绕“农业”、“科技”、“文旅”等议题,各民主党派省委有何建议和工作考虑?记者在现场为你梳理。
成渝看“农业”──
民革四川省委员会:建议建立川渝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在四川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背景下,“成渝cp”如何围绕“现代农业”碰撞出火花?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民革凉山州(西昌市)委会主委肖春介绍,结合到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厅局以及内江、自贡、遂宁、重庆等实地调研情况,民革四川省委会建议在成渝地区跨行政区域创新建立川渝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其作为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重要抓手。
肖春表示,通过调研发现在内江—荣昌建立川渝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比较优势明显、条件相对成熟。但同时也发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跨行政区申报尚无先例。二是推进机构尚需加强。三是要素保障尚需突破。
对此,民革四川省委会建议积极发挥党派中央“直通车”渠道优势,通过党派中央向国家层面争取支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特区,为内江荣昌跨行政区开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部级协调机制,全力争取将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实施建设。向国家层面争取支持,协调解决土地指标、项目申报、国土空间调整等问题,充分整合两地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信息、土地、交通、水利、人才等要素资源,集中向示范区集聚。
成渝看“科技”──
致公党四川省委:建议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致公党专职副主委肖剑书介绍,此前,致公党四川省委与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为此已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联合举办了“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川渝致公研讨会,收录30篇征文编印了《征文集》,形成了117条工作建议。
例如,细化明确建立成渝科技政策协同、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和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协同推进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成渝科创走廊等创新载体建设;
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以及规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通过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向国家申请在成渝地区试点及时进行留抵税款退税,允许高科技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一次性进入成本并取消500万最高限额,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比例等等。
对于促进区域内科技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方面,肖剑书谈到,要建立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探索通过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互认、能出能进等方式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同时,成渝可共建西部科学城促进区域内人才流动和集聚。建立与西部科学城相适应的人才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共享制度、平台共享制度、人才推介平台等。
成渝看“文旅”──
民进四川省委会:建议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
四川文旅资源丰富,文旅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四川将在此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围绕“文旅强省”命题,民进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赵川荣介绍,民进四川省委会与民进重庆市委会组织专家,通过调研后提出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川渝石窟保护利用,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巴蜀文旅融合发展廊道。
川渝地区现有佛教石窟寺石刻8032处,占全国总数的32.89%,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乐山大佛与大足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75个石窟及石刻分布点),占全国总量14.6%、占南方地区总量的30%,居全国第一,为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资源保障。
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具体如何建设?赵川荣表示,“十四五”期间,应构建幅员面积广阔的“川渝地区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线路,打造与敦煌、云岗、龙门相媲美的川渝石窟保护的展示平台。并积极争取将“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国省两级“十四五”规划,实施系统性保护利用工程。
此外,在“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还应围绕两地共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探索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川渝石窟文旅融合发展走廊。改善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人居环境,提升旅游品质。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发展优势,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