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四川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坚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面对当前持续加大的就业压力,四川各市州有哪些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的“法宝”?许多亮点做法值得“取经”!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如何打通群众就业最后“关卡”,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四川多地瞄准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
打造社区就业创业中心、建立失业人员台账、家门口开拓公益岗位……通过将社区治理与充分就业相结合,四川进一步加强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落实到基层,促进群众就业全面开花。
职业培训、创业指导落地社区
居民即刻享受就业全方位服务
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记者发现,四川各地人社部门正是依托社区,通过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带去更贴心、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
地处巴中市繁华地段的登科寺社区,有近6000名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辖区人口众多、就业需求量大。2020年初,社区积极与街道办、人社部门对接,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约100平方米的就业创业中心,设立了标准化服务大厅、职业培训室,专门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申请等全方位服务。
如今,走进巴中市登科寺社区就业创业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大型LED显示屏。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多家企业的招聘信息。通过大屏幕,求职者可及时掌握各企业的用工需求动态。“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真方便。”通过社区服务找到工作的待业人员刘华芳感叹道。
让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就业创业服务的做法,在德阳市学府社区也收获了热烈的反响。记者从德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获悉,学府社区通过整合辖区内闲置办公场地等资源,完善配套服务,探索打造充满活力的社区创业园,吸引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近年来,社区共吸引300余个创业项目开办实体,带动就业1200余人。
年轻人黄林渠正是其中一位。大学毕业后,黄林渠先后考察了多个创业场地,要么租金太贵,要么位置太偏远,均不适合自己,他感到十分迷茫。学府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他的情况后,主动对接,共同探讨解决创业困难的方案,及时提供合适的创业场地,并给予后续的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最终,黄林渠的“猫屿”猫咖啡店在社区内开始营业,这也让他实现了创业梦想。
设立社区“网格员”
深入建立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台账”
就业困难人员、急需帮助就业人员的情况如何能第一时间被获悉?如何做到及时了解居民情况,急民之所急?为此,四川部分地区探索设置了一个新型职业──“社区网格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深入建立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台账”,为老百姓针对性解决就业问题。
位于德阳市的学府社区就将辖区划分为23个网格,并发动网格员力量,深入小区(院落)走访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逐一建立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四清台账”。同时,将再就业人员进行就业一体化系统登记,定期回访,做好动态管理服务。
钟昌明曾是学府社区里的一名失业人员。2021年3月,第三片区网格员在入户摸底调查中了解到,他年龄较大,又缺乏技能,家中还有一位老人需要照料。针对他的实际条件和就业需求,社区工作人员为他办好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人员登记,介绍收取小区居民水电费的就近就业工作岗位,并为他申报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及时解决了钟昌明的燃眉之急。
广安市的园田社区更是建立起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等基本信息台账。针对不同就业困难群体实际情况,为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认定。
来自园田社区九龙街道的单亲妈妈陈娟正是获益的就业困难人员。几年前,家中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照顾、孩子考入大学需要大笔的开支,陈娟一家陷入困顿,往后的生活如何过下去?她一筹莫展。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帮助陈娟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报刊销售工作,让她既能兼顾家庭,又有了一定收入。如今走出困境的陈娟,脸上时时都挂上了灿烂的笑容。
整合社区资源挖掘更多好岗位
让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救济援助”管一时,“岗位援助”才能管长久。如何开拓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在社区附近就能实现就业,是“社区+就业”持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巴中市登科寺社区就是利用社区资源,拓宽社区就业渠道,大力开发了100余个保洁、保绿等社区就业岗位,真正帮助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登科寺居民陈佳正是通过社区保洁岗位实现了就业,她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多亏党的政策,给我在社区安排了保洁岗位。不仅每月有1600元固定收入,还就近方便照顾家人。”
而广安市岳池县园田社区则是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为零就业家庭进行兜底。
居住在辖区内的单亲母亲杨红梅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子女在上学,父母常年有病”,生活压力很大。社区工作人员针对杨红梅这种‘零就业家庭’,为她协调了兜底安置保洁公益性岗位,让她就近实现家门口就业。像杨红梅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园田社区近年来通过开发100个公益性岗位,先后安置了67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从而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促进就业,社区的力量不容小觑。
事实上,作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四川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规划,多措并举,着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据202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省共有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47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292个。四川省人社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四川各地就业有关部门正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打通就业最后关卡,为群众在家门口铺就就业幸福之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杨璐绮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