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四川省委会:加快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全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2018-01-24 14:14:35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近日获悉,民革四川省委会在今年四川省两会上提交了题为《加快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全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提案,内容如下:

加快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全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跃升的先导。我省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持之以恒加以推动,全省金融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国税收入318亿元,占全省国税收入的10.4%;实现地税收入132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的8.1%;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业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GDP增速0.5个百分点。我省金融机构数量、存贷款及金融增加值等金融总量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市),尤其是上海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红利,大力推动各项金融改革创新,并取得积极成效:相继引进金砖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等国际型、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和组织,进一步丰富金融要素市场;制定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建立全球航运保险指数等,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搭建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平台,开展金融综合监管试点,为国家金融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以上海国际集团为载体建立全市金融国资流动平台,统筹整合重点金融机构股权,增强金融国资的引领、放大和撬动作用。目前,上海金融聚集、辐射带动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在201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全球第6位,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6年,我省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在159项改革任务清单中,涉及金融的改革事项达54项,金融改革创新成为我省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一年多来,我省积极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通过优化提升省内交易场所功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推动自贸区特色金融创新等措施,不断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之路,并取得了一些经验。目前,中德高科技制造基金、中摩合作基金、中法海特航空制造基金以及全国首单“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等落地四川,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增添了新的元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对我省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议我省借鉴上海等地经验,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为契机,纵深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一,整合“三大”金融资源,增强地方金融发展合力。一是整合要素市场。深化天府股交中心改革发展,创新农业、自贸等特色板块,力争进入全国一流区域性股权市场行列;推动天府商品交易所创新发展,打造运行规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二是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和国有金融股权。以省内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商行为主体,组建立足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探索以银行控股等模式统筹推进全省农信社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借鉴上海经验,整合省级国资金融板块,打造统一的省级金融控股平台。三是整合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加快四川地方金融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地方金融条例,整合分散在委厅局办的金融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地方金融管理机制,统筹全省金融发展规划,更好地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布局、科学发展。

第二,推动“三大”金融创新,深度对接实体经济有效金融需求。一是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围绕支付结算、抵押担保、物流仓储等环节,大力推广以长虹集团为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供应链上端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一体化在线融资对接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全域农业产业链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等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实现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二是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投贷联动”创新业务,探索“股权+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支持科创型企业融资模式。进一步推广“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信息汇聚、资源整合和专业服务。三是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以“互联网+”为引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在移动支付、征信、数据安全等金融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我省高校和企业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本土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力争实现四川金融发展“弯道超车”。

第三,实施“三大”金融开放,打造内陆金融开放高地。一是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加大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国际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的力度,吸引全国性证券、期货交易所在川设立后台服务中心和西部推广培育中心,引进境外机构在川设立合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二是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深度挖掘自贸试验区政策潜力,结合“蓉欧+”战略以及成都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加强我省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边、双边合作;探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清结算中心、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三是发展跨境金融外包及高端后台服务。充分利用我省IT行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和促进本地科技信息企业与国际大型服务业外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总部的沟通,争取其在川设立区域资金营运管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灾备中心等。

第四,完善“三大”金融配套,夯实金融发展基础。一是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纵深推进财金互动政策,推动财金政策从“身份识别”向“行为激励”转变,全方位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诚信社会相关配套建设进程,为金融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实施金融人才战略。有针对性地梳理《四川紧缺金融人才目录》,完善金融人才专项基金、专项津贴或奖励等配套政策,广纳全球金融精英;完善国资金融企业人才激励机制,除省委任命的金融企业高管外,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国资金融企业选人用人和薪酬待遇标准;加强与境内外著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人才双向交流,引进和培育各类高端金融人才;依托省内教育资源优势,搭建政府、高校和产业合作平台,完善金融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